代位权的行使主体是债权人,债务人的各个债权人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均可行使代位权。债权人在行使代位权的过程中,是以自己的名义而不是以债务人的名义。债权人行使代位权只能以诉讼的方式。代位权诉讼的当事人包括原告(债权人)、被告(次债务人,即债务人的债务人)、第三人(债务人)。
代位权诉讼只是代替债务人行使权利,故债权人代替债务人行使权利所获得的一切利益均归属于债务人。代位权诉讼适用原告就被告的原则,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代位权诉讼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而不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的合同是否约定有协议管辖的内容。但法律规定由专门法院专属管辖的除外。
《合同法》第73条。
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但该债权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除外。 代位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负担。
对于代位权诉讼的管辖问题,《合同法解释》第14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即“债权人依照合同法第73条的规定提起代位权诉讼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首先,依据《合同法解释》第73条的规定,债权人代位债务人向次债务人主张权利,只能通过法院的途径进行,也即只能通过代位权诉讼的方式主张权利,这就排除了债权人与次债务人签订仲裁协议的可能性。其次,应当认为,债权人与次债务人亦无权就代位权诉讼签订管辖协议。
债权人提起代位权诉讼之后,债务人与次债务人就他们之间的债权债务纠纷签订管辖协议或仲裁协议的,应认定对债权人不生效力,不影响代位权诉讼的继续进行。但是,该管辖协议或仲裁协议对于债务人对次债务人所享有的、超过债权人代位请求数额的债权纠纷部分,应当具有法律效力。
债权人提起代位权诉讼之前,债务人与次债务人已经签订有管辖协议,应当如何加以协调之问题。这主要是指受理代位权诉讼的法院(即被告住所地法院)与协议管辖的法院不一致时的情况,如果二者是一致的,则不存在需要加以协调的问题。
关于代位权的法律规定。当被执行人无法清偿债务但对第三人享有到期债权时,法院可根据申请执行人的请求要求第三人履行债务。此外,合同法中的代位权是一种债权保全方式,允许债权人在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第三方债务人的权利时,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债务人的权利。代位权的行
如何保全被执行人的土地。首先,根据法律依据,人民法院可以在必要时对土地使用权进行预查封。其次,介绍了债的保全的定义和制度,包括债权人的代位权和撤销权两种制度。这些措施旨在保持和恢复债务人的责任财产,确保判决的执行和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中国合同法中的代位权制度,包括其法律依据、现状、最高法院的相关解释以及存在的争议和质疑。代位权对于完善债权保全体系、解决三角债问题有重要意义。然而,代位权财产分配问题存在缺陷,最高法院的规定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规定
债权转让与代位求偿在成立要件、法律后果以及解决企业三角债的价值功能方面的区别。债权转让需要让与人与受让人达成协议,而代位求偿则允许债权人在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直接向次债务人行使权利。在法律后果上,债权转让消灭让与人与受让人的债权债务关系,而代位权诉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