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观意图上,怠于行使到期债权应表现为主观上的消极状态。主观上的意图较难以客观的标准判断,但可以通过外在的行为予以印证。主观上的消极状态可以通过债务人在无客观条件限制的情况下不作为或者迟延作为来判断。在审判实践中,债务人主观上消极的缘由应进行探析,因为债务人在对次债务人享有债权的情况下通常会积极主张权利。然而,如果债务人已经资不抵债或者处于停产、停业状态,即使积极收回债权也是无力回天,债务人可能会消极地不行使权利。此外,在债务人与次债务人系关联企业的情况下,债务人也可能消极地不主张权利。了解债务人主观上消极的缘由有助于对债务人是否怠于行使到期债权作出正确的判断。
从外在行为方面,怠于行使表现为未及时作为。债务人未在合理的期限内主张权利即未及时作为。合理的期限应结合合同法中对履行期限的规定以及交易习惯进行判断。在举证责任方面,债权人无法证明债务人存在不作为的状态,故应由债务人举证证明其已经作为,即积极地向次债务人主张了权利。如果债务人不能举证证明其已经向次债务人主张了权利,则应由债务人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客观结果应作为判断债务人怠于行使到期债权的决定因素。如果债务人对次债务人的债权无客观因素制约,能够实现而未实现,则应认定为债务人怠于行使到期债权。例如,债务人虽然对次债务人提起了诉讼,但双方自行达成和解协议并向法院申请撤诉,不能仅仅因债务人已经起诉就认为其未怠于行使到期债权;而应从和解撤诉后,次债务人是否已经将债务履行完毕的结果因素来考察。再比如债务人对次债务人的债权已经法院判决确定,但债务人在判决生效之后不向法院申请执行等行为,都应从债权无客观障碍能够实现,但未能实现的结果状态来考察认定债务人怠于行使到期债权。
在审理具体案件中,应将主观因素、外在表现与客观结果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考量,以判断债务人是否怠于行使到期债权。不能仅仅因为立法者将“债务人是否提起诉讼或者仲裁”作为怠于行使到期债权的表现形式,便认定凡是债务人提起了诉讼就不能认定债务人有怠于行使到期债权的状况,甚至得出债权人不能主张代位权的结论。
关于代位权的法律规定。当被执行人无法清偿债务但对第三人享有到期债权时,法院可根据申请执行人的请求要求第三人履行债务。此外,合同法中的代位权是一种债权保全方式,允许债权人在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第三方债务人的权利时,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债务人的权利。代位权的行
如何保全被执行人的土地。首先,根据法律依据,人民法院可以在必要时对土地使用权进行预查封。其次,介绍了债的保全的定义和制度,包括债权人的代位权和撤销权两种制度。这些措施旨在保持和恢复债务人的责任财产,确保判决的执行和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债权人代位权纠纷诉讼代理的四种类型,包括法定代理、法定代表、指定代理和委任代理。这些代理类型在诉讼中的权利与义务各不相同,主要围绕无行为能力人或法人、非法人团体的代理制度展开。法定代理和法定代表基于法律规定,指定代理适用于无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
连环债务中的代位权行使问题。针对丁是否可以越过丙和乙直接向甲行使代位权,存在不同观点。同时,关于债务人在代位权诉讼中的诉讼地位也有三种观点,分别是原告地位、被告地位和第三人地位。文章还讨论了代位权行使的法律依据和债权合法性的审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