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是一种法律制度,旨在保证债务清偿和债权实现。保证分为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两种形式。一般保证是指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当债务人无法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而连带责任保证是指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根据《担保法》第19条规定,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时,应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在连带责任保证下,债务人未能在债务履行期满后履行债务,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代为清偿债务。然而,《担保法》第26条规定,债权人有权在债务履行期满之日起6个月内要求负连带责任的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若超过该保证期限,债权人未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则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
保证的期限应在保证合同中约定。若未约定保证期限,则根据以下规定处理:
超过约定的和上述1、2种规定的期限的,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免除。
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方式一般在保证合同中明确约定。若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根据长期的司法实践,推定保证人承担一般保证责任。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有关保证的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七条规定:“保证合同没有约定保证人承担何种保证责任,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保证人承担赔偿责任。当被保证人不履行合同时,债权人应当首先请求被保证人清偿债务,强制执行被保证人的财产仍不足以清偿其债务的,由保证人承担赔偿责任。”这一规定属于一般保证责任。一些国家法律规定,连带责任保证适用于连带债务,例如合伙人对合伙的债务。连带责任的成立要件可以根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而《担保法》第19条规定:“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这一规定是推定连带责任保证的。这样的法律规定实际上增加了保证人的保证责任,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我国关于担保人责任分担的法律条文,对于承担了保证责任的保证人能否向其他连带共同保证人追偿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连带共同保证中,未约定保证份额的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已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有权向其他连带保证人追偿其应当承担的份额,不受债权人是否向未承担责任
债务转移中保证人的责任问题。当债权既有保证人的保证担保又有物权担保时,保证人对除物权担保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在主债务未受清偿时,优先实现物权担保来满足债权。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会导致保证人在相应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通过案例分析了这一过程的具体运作。
中国担保法关于债务人与担保人责任分割的问题。担保人的保证责任分为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在一般保证下,保证人在特定条件下可拒绝承担债务;而在连带保证下,债权人可要求保证人独自承担债务。债务人与担保人的具体责任分割取决于担保合同中的约定。
保证责任的时间限制,包括保证期间的作用与效力以及保证期间的确定。保证人有三次逃脱承担保证责任的机会,若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内未依法主张权利,则保证责任消灭。保证期间的作用在于督促债权人积极行使债权。此外,还介绍了保证期间的性质,如除斥期间、不变期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