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救济是指在法院拒绝裁判、用尽公力救济仍无法保障权利、公力救济与正义冲突、对公力救济的信任危机、公权力侵犯私权等情形下,当事人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救济。底线救济的核心是确保当事人权利的实现。然而,如果允许当事人自由买卖法院判决书确定的债权,将可能导致各类民事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进入市场流通,甚至进行竞价拍卖,从而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判决确定的债权只有在执行中止或终结等阻却执行的情况下,才可转让。
债权转让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不得通过侵犯他人和公共利益的手段实现。债权转让具有私力救济的倾向,因此必须遵守法律设定的边界,以确保转让的合法性。
当事人转让已决债权必须经过法院的审查和认可。已决债权虽然处于强制状态,但仍属可转让的债权。然而,法院判决作为债权人申请执行的依据,体现了司法的权威性,因此已决债权的转让必须通过法院审查的方式予以确认。转让方和受让方必须一起到申请执行的法院办理申请执行主体的确认和变更,以确保强制执行的效力。
执行救济制度是指针对执行依据错误或执行程序中的违法执行、不当执行或懈怠行为对执行当事人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时,设立的一种程序保障或实体补救的权利保护制度。其目的是通过对违法执行或不当执行行为进行矫正,对出现的后果予以程序上和实体上的弥补和救济,从而保护和规制私权。
物权与债权在拍卖中的差异以及债权实现程度的不确定性。债权实现取决于债务人的财产状况、权利时效和主张权利的时机。买受人的高收益性与高风险性并存,因为债权实现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超额利润或无法实现的巨大风险。债权买受人的风险包括资产调查失误、主张权利滞后、
债权的实现方式,包括债的担保和债的保全两个方面。债的担保包括人的担保、物的担保和金钱担保等。债的保全则涉及债权人的代位权和撤销权等保护措施。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债权转让的权利效力和转让条件等。通过法律措施保障债权人权益的实现,促使债务人履行债务。
债务债权转让的规定及程序。首先强调了债权转让的前提是有效存在的债权。接着,明确了哪些债权具有可让与性,哪些不得转让。随后,指出债权转让需达成转让协议并通知债务人。最后,强调了债权转让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包括批准、登记等手续。
招投标合同中的债权债务转移问题。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招投标合同一般不允许债权债务转移,但在特定情况下是允许的。同时,债权转让通知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债权人通知债务人和债权人、受让人、债务人共同订立债权转让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