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作为不良贷款的清收主体,在主观上面临以下困难:
1. 追踪借款人困难:有些借款人搬迁、调离或外出务工经商,导致地址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化,清收信息中断。
2. 借款人拒绝还款:部分借款人有能力却不愿意还款,有的多次转据或增贷收息以逃避偿还,有的认为债务过大不愿偿还,有的因经营不善或企业倒闭无力偿还。
3. 客户经理的担忧:一些不良贷款客户经理找到借款人后,担心自己在清收过程中可能遇到手续不齐或难以落实的问题,从而受到处分。因此,他们不敢冒险,担心错过良机,影响清收效果。
作为清收的对象,借款户面临以下问题:
1. 相互攀比不还款:部分借款户相互攀比,觉得长时间未被追讨,可以不还款。
2. 缺乏还款动力:有的借款户认为还款后无法再次借款,因此不愿意还款;有的只愿意还本金,不愿意偿还利息。
3. 资产转移导致查封困难:一些借款人将资产转移到他人名下,导致法院难以查封其财产。由于城乡流动性增大,借款人夫妻双方同时在家的较少,导致无法当面办理贷款手续,进一步阻碍了清收工作。
外在因素对清收工作的持久性产生了影响:
1. 缺乏长效激励机制:地方政府和村级干部对清收工作的支持时冷时热。会议形式的推动在短期内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要想长期坚持下去,必须有利益驱动的长效激励机制,明确收回不良贷款的好处,并通过物质刺激或信贷投放进行反哺,以调动政府和村级干部的积极性。然而,目前缺乏这样的机制。
2. 法律执行困难:依法清收过程中仍然存在执行难的问题。有的借款人在起诉后逃债不见面,有的通过关系干扰法院执行。特别是借款人作为本地人,在贷款起诉后通过多种手段干扰当地法院的执行。部分借款人有能力偿还却不愿意还款,有的确实没有偿还能力。这些因素导致依法清收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并不明显,而且费用高昂。
老赖在民商领域中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构成要件及处罚。老赖指有能力偿还到期债务但拒不偿还的人。如果老赖对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会构成犯罪,需负刑事责任。其构成要件包括存在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法院强制执行后仍然无果、有能力还钱
民间借贷的诉讼时效及其计算方法,包括一般规定和特殊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一般为三年,但民间借贷的诉讼时效为二年。文章还介绍了其他特殊情况下的诉讼时效规定,如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其法定代理人的
1、具有合法有效身份证明,年满18岁的本市中小企业业主(股东)个人、个体商户或其他特定自然人; 2、无犯罪前科或不良信用记录; 3、有正当职业,稳定收入和充足还款来源; 4、贷款用途合理、正常; 5、能提供房产作抵押保证;反担保措施除提供反担保人(企业)
采取适当法律措施,对逾期贷款进行有效催收。我国民法上对权利人行使权利的时效作了明确规定,一般不超过3年,因此,受让人欲收购不良资产,就要对目标的时效进行了解。如债权已超过法定的诉讼时效,则其购买获得的将会是无法实现权利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