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占是指在所有权方面,先于他人占有无主动产的行为。先占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点:
先占的前提条件是占有无主物。无主物指的是不属于任何人所有的物品。如果一物已经属于他人所有,则无法再成为另一人的所有物。
需要注意的是,先占与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的区别在于,遗失物、埋藏物属于有主物,只是暂时脱离了所有人或占有权人的支配。因此,拾得人或发现人不能凭借发现行为或拾得行为自动取得所有权。
当一物的归属难以确定是否为无主物、遗失物或埋藏物时,为保护真正的权利人,应推定为遗失物或埋藏物,并按照民法中相应的制度进行处理。
构成先占的事实要件是行为人实施了先占行为。占有行为是一种事实行为,不需要行为人具备行为能力,因此,未成年人也可以通过先占行为取得无主物的所有权。此外,占有行为也可以通过指示他人完成,此时发出指示的人被视为先占人。
根据民法原则,先占行为不得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例如,通过欺诈、胁迫或暴力手段取得无主物的行为是无效的。
古罗马法对无主物采取先占自由主义,不区分动产和不动产,凡是无主物都可以被先占人取得所有权。然而,日耳曼法规定,只有国家有权先占不动产,而个人只能通过先占取得动产的所有权。现代国家多数采用日耳曼法,不允许个人通过先占取得不动产的所有权,而是由国家享有先占权。
构成先占的主观要件是占有人对无主物进行占有时,具有将该物完全归属于自己支配、排除他人所有的意图。根据民法原则,对动产的占有一律推定为以所有的意思进行占有,提出相反主张的人有举证责任。
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的关系,分析了两者在我国的法律规定和互相制约的特点。《合同法》和《物权法》对此分别做出了规定,前者旨在保护静态安全,后者旨在保护动态安全和商品交易稳定性。善意取得制度保护了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和交易安全,而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待定状态需要
无权处分赠予合同的效力问题。这类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如果经权利人追认或无权处分的人在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合同即为有效。文章还阐述了无权处分的一般法律效果,包括在处分物交付前后的不同情况和法律处理。此外,《民法典》生效和《合同法》废止的规定也有所
不当得利标的物的返还问题,包括其基本原则和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方式。除了原有利益外,受益人应返还基于不当得利产生的各种利益的价额,包括获得的标的物和行使权利获得的利益等。当无法返还原物时,应以相应价额作为返还标的物。同时,文章还详细阐述了不同情况下价额的
不当得利债权能否转让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在不涉及协议或法律规定禁止转让的情况下,不当得利债权可以依法转让。同时,《民法典》对债权转让的规定也进行了明确。违法的债权债务转移是无效的,必须遵守法律规定和债权人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