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法强拆”是指在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过程中,征收人与被征收人在征收方案确定的期限内不能达成补偿协议,征收人依法作出补偿决定后,被征收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不提起行政诉讼,在补偿决定规定的期限内又不搬迁的,由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制度设计。
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申请人应为“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其余主体均无申请法院强拆的权利。
根据《条例》规定,被征收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不提起行政诉讼”,与“在补偿决定规定的期限内不搬迁”是并列关系。即,当此二者同时满足时,政府才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若被征收人已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则政府无权直接申请“司法强拆”。由此可见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已成为“司法强拆”的阻却性事由。有观点认为,这一规定与《行政复议法》存在冲突。根据《行政复议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而根据《条例》的上述规定,行政复议期间不能申请法院“司法强拆”。事实上,申请“强拆”前的补偿决定属于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本身便是具体行政行为的阻却性事由。征收补偿决定在行政复议过程中并未停止,而司法强拆并非具体行政行为,仅是对征收补偿决定的一种执行途径,《条例》将强拆权限全部交由法院行使,是在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领域执行方式的特别规定,并不违反《行政复议法》的上述规定,二者在此问题上并不存在冲突。
“司法强拆”还应确定征收补偿决定规定的期限是否届满,被征收人是否存在不搬迁的事实。任何强制执行的前提均是被执行人拒不履行义务,在“司法强拆”过程中,同样需要具备这一事实要件。若被征收人主动履行补偿决定,“司法强拆”则失去了事实基础。
征收补偿决定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不准予执行:
“司法强拆”的概念、条件及法院应当裁定不准予执行的情形。司法强拆指在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过程中,因征收人与被征收人无法达成协议,由政府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制度。其申请人主体为市、县级人民政府,申请期限需符合法律规定,同时需确定被申请人是否履行
行政强制拆迁和司法强制拆迁是政府和法院在房屋拆迁过程中采取的强制拆迁行为。如果拆迁双方无法达成补偿安置协议,被拆迁房屋所在地的区、县房地局会做出拆迁补偿安置裁决。如
面对这样的情况,从个人到政府、到国家法律都是要求严厉惩治,并要给受损失的被拆迁人一定的赔偿或者是补偿的。有这样一种强拆,是合法的,是法律明文规定的,不涉及违法侵害被拆迁人利益,这就是司法强拆。该条例的实质意义在于限制行政权力肆意侵害公民的房屋财产利益
赵先生由于对补偿不满意,多次拒绝了当地征收方提供的补偿协议。今年4月他的房屋被强制拆除了,征收方说去年12月已下发征收补偿决定,现在走的是司法强制拆除流程,让赵先生接受事实,补偿款也打到他账户上了。很多当事人都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被迫进入了司法强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