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物权法》第二十三条,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在交付时生效,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二十四条规定,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特殊动产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这两条规定确立了包括机动车在内的动产物权的“交付生效+登记完全对抗”规范模式。法律明确规定,机动车等交通工具的物权变动需要进行登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以下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善意取得是指受让人在受让标的物时不知道并且不应当知道让与人无处分权。对于机动车的善意取得,受让人只有在让与人占有机动车的情况下进行交易才有可能是善意的。如果让与人未占有机动车,受让人明知或应知其无处分权,均不应认定为善意。在实际操作中,受让人需要查看机动车的相关证据材料,如行驶证、登记证书、转让协议、委托授权、法律文书和身份证件等。如果无权处分人无法提供这些证据证明其有权处分,受让人应怀疑该车的来源是否合法。如果受让人仍然坚持进行交易,显然不具备善意。
无偿取得机动车的情况下,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对于有偿情况下的合理价格,可以参考二手车市场的行业公认二手车折旧价格作为参考标准。
机动车善意取得制度中最具争议的问题是“登记”与“交付”。根据《物权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机动车等特殊动产的登记只是物权变动的对抗要件,而不是生效要件。因此,有观点认为机动车只要交付给受让人,受让人即取得机动车的所有权,登记并非必要。然而,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机动车所有权发生转移时必须办理登记手续。因此,机动车属于应当登记的财产。
此外,根据《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这意味着在判断善意取得时,应以登记为准。受让人的物权主张与已登记的原权利人的物权主张发生冲突时,原登记权利人的物权应得到法律保护。
综上所述,善意取得机动车的要件包括受让人为善意、以合理的价格受让以及受让的动产已经登记或不需要登记。在判断善意取得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要件。
投资不成不构成不当得利的法律定义和构成要件,阐述了不当得利的基本类型包括给付不当得利和非给付不当得利。同时,根据最新资讯,引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法律规定,说明了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返还不当利益。
自愿保险与强制保险的区别。自愿保险基于平等互利、等价有偿的原则,双方自愿订立保险合同;而强制保险则是根据国家法律和法规规定,特定人员必须参加的保险,范围受严格限制。如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通常为强制保险。
事故责任划分中的同等责任问题。当事故双方都有违章行为且情节相当时,需根据当事人行为对事故的作用和过错程度来划分责任。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的同等责任,双方各自承担50%的责任;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行人之间的同等责任,机动车一方承担较大比例的责任。文章还通
拾得遗失物的归还义务和拒不归还的处罚,以及不当得利的定义和返还义务。拾得遗失物的人应当归还失主,如果拒不归还则可能构成侵占罪。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获得利益,受益人有返还义务,返还范围视其是否善意或恶意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