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中的资金拆借处理策略
时间:2024-01-06 浏览:2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在现生活中企业解决资金压力的方法是比较多的,而最为常见的方式是融资,包括银行融资、民间融资等,而企业之间的资金拆借也是方法之一,那么资金拆借在实践中怎么处理?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资金拆借的处理方法及法律依据
一、借贷协议的有效性问题
在处理企业之间的借贷纠纷时,法院对于借贷协议的有效性问题持有明确态度。根据北京地区法院在多个案件中的判决,如《**万和欣经贸有限公司与北京金万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企业借贷纠纷案》等,法院认定相关借款协议为无效协议,并支持原告要求返还本金的诉讼请求。法院认为,尽管借款协议的意思表示真实,但由于双方均没有金融借贷许可资质,借贷行为违反了国家有关金融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因此该借款协议无效。
二、利息的支持问题
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关于利息的主张存在较大争议。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企业借贷合同借款方逾期不归还借款的应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对利息收缴做了规定,但在实际判决中,很少有完全按照该司法解释的法律后果处理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法院在认定资金拆借行为无效后,往往判令返还本金,但对于借款协议中的利息是否支持,司法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有的法院不支持利息的诉讼请求,有的法院要求借款人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一年期存款利率支付资金占用期间的利息或资金占用费。在全国范围内,其他地方法院也有支持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一年期贷款利率支付利息的判决。
资金拆借的法律依据
一、法律关系
企业之间的借贷行为涉及三个法律要点:民事行为、借款合同关系和企业(法人)行为。从法律角度来看,规范调整企业资金拆借的法律规范主要包括《合同法》和《公司法》。
二、法律规制
目前,对于企业资金拆借的法律规制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机构的部门规章和相关司法解释构成,缺乏明确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由于部门规章不能作为法院认定案件的依据,因此真正作为法院确认企业资金拆借无效的法律依据只有法院的若干司法解释。这些司法解释的核心思想是,企业借贷违反有关金融法规,属于无效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企业之间的资金拆借无效时,应适用第五款“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第四款“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四条规定,在确认合同无效时,法院应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不得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P2P清偿的顺序及债权债务清偿途径
P2P清偿的顺序以及债权债务清偿途径。P2P清偿顺序依据企业破产法,包括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对于有担保债权优先受偿等规定。债务清偿途径包括正常途径和特殊途径,其中特殊途径包括协商、调解和仲裁等解决方法。
-
企业贷款股东的责任
企业贷款中股东的责任。企业贷款时,财产需承担债务责任,股东若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则要对债务负责。公司应以其全部财产承担债务,股东责任限于认缴的出资额或股份。同时,企业贷款需符合国家政策、行业政策及银行规定,包括良好的信誉记录、合规的注册和资质等条件。
-
剥离不良资产注入资产的时间周期
剥离不良资产后注入资产的时间周期及相关流程和相关法律依据。一般来说,时间周期在半年至一年之间,包括确定处置标的、尽职调查、谈判、报批、拍卖、签约付款、债权交接等步骤。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企业不良资产的处置方法,包括债权人处置、委托处置、网络拍卖、诉讼处
-
合同债权的转让
合同债权的转让和合同债务的转让的相关内容。在合同债权的转让中,存在转让的例外情况,同时债权人可以将合同权利转让给第三人,但需通知对方。而在合同债务的转让中,需要经债权人同意,且新债务人应承担与主债务有关的从债务。另外,合同债权债务的一并转让需要经合同
-
债务重组的类型
-
案情介绍:买方以货物质量瑕疵为由拒付货款
-
资产评估公司对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