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债权债务 > 债的种类 > 连带债务 > 关于在清理整顿公司中被撤并公司债权债务清理问题的通知

关于在清理整顿公司中被撤并公司债权债务清理问题的通知

时间:2024-01-14 浏览:1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44705

债务清理问题的法律规定

一、清理债权、债务的依据

根据《民法通则》和中共中央、国务院的相关规定,对于清理债权、债务的工作,必须遵循以下法律规定进行。

根据《民法通则》第三十七条和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凡是实际上具备法人条件并与开办公司的党政机关脱钩的公司,都应当承担债务清偿责任。对于脱钩之前所欠的债务,应当按照本通知的第三条进行处理。

二、被撤并公司的债务清理责任

被撤并公司的主管部门或清算组织必须负责清理被撤并公司的债权和债务,并对公司财产进行清点、保管和处理。对于公司的债权,应主动追偿;对于公司的债务,应根据清查结果,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偿还。

三、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债务承担责任

各级党政机关及其所属编制序列的事业单位,如果向其开办的公司收取资金或实物,用于本机关的财务开支、职工福利、奖励、补贴等开支,都应当在收取资金和实物的限度内,对公司所欠债务承担责任。

四、开办公司的资金责任

对于虽然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但实际上没有自有资金,或者实有资金与注册资金不符的公司(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由直接批准开办公司的主管部门或者开办公司的申报单位、投资单位,在注册资金范围内承担公司债务的清偿责任。对于提供注册资金担保的,应在担保资金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

五、注册资金的保留

注册资金是国家授予企业法人经营管理的财产或者企业法人自有财产的货币体现。各级机关和单位已经投入公司的资金一律不得抽回。对于主管部门或开办单位有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债务的情况,应当将抽逃、转移的资金和隐匿的财产全部退回,偿还公司所欠债务。如有剩余的资金,党政机关投资的应作为国有资产收回,属于集体企业投资的应退回原投资单位。

六、资不抵债的公司债务清偿顺序

对于资不抵债的公司,应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债务清偿:

  1. 合理的工资、生活费;
  2. 依法应缴纳的各项税款;
  3. 国家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
  4. 其他债务。

如果公司财产不足以清偿同一顺序的清偿请求,应按照比例进行分配。

七、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债务承担责任

党政机关及其所属编制序列的事业单位,对于所属被撤销公司的债务,只能使用预算外资金承担责任。

八、合并公司的债权和债务

合并后的公司享有原公司的债权,并承担原公司的债务。

九、适用范围

本通知适用于由工会、妇联、共青团、文联以及各种协会、学会、基金会等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开办的公司。

十、与以前规定的不一致

对于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前规定,以本通知为准。

十一、通知废止

本通知自完成清理整顿公司中被撤并公司的债权债务清理工作后自行废止。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重整计划执行中管理人的职责

    破产管理人在重整计划执行中的职责。管理人负责破产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同时对法院负责并报告工作,受债权人会议监督。重整计划执行由债务人负责,管理人有责任监督其执行并向法院提交报告。重整计划对债务人和全体债权人具有约束力,影响债权人的权利

  • 公司解散债权债务的处理方式

    公司解散时如何处理债权债务的问题。在公司面临严重困难时,股东可请求法院解散公司并成立清算组处理债务。清算组需清理公司财产、通知债权人并处理未了结业务等。若公司财产不足清偿债务,清算组应申请破产。此外,企业在经济交往中常面临债权债务纠纷问题,需关注法律

  • 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本质特征

    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本质特征,其中包括债务原因的不同、偶然间的债务联系、给付内容的不同以及独立清偿义务等。与连带债务相比,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债务产生原因各不相同,各债务之间无共同意思联络,给付内容和数额也不同,且债务人各自负有独立的清偿义务。

  • 案情简介

    原告张某与被告李某、王某之间的债务纠纷。原告张某借款给李某,后李某失踪,其母王某承诺两年内还清债务。关于王某是否应承担还款责任存在分歧。第一种观点认为不构成债务转移和保证担保关系,不应让王某承担民事责任。而第二种观点认为形成了并存的债务承担法律关系,

  • 不真正连带债务的特点和区别
  •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解决涉行政机关为被执行人案件问题的通知
  • 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的区别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