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执行制度的比较:民事执行与破产
时间:2025-07-28 浏览: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破产制度的基本原则
破产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债务清偿制度,其构建基于两个基本出发点。首先,债权人应享有平等受偿的权利。这与一般的民事债务执行程序不同,民事执行程序通常采用“先予执行”、“优先受偿”等制度,而破产制度则强调公平观念,旨在确保债权人平等受偿,并将争议解决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体现了其经济性。其次,诚实的债务人应当有机会解除债务压力,重新恢复经济状况。这一原则体现了破产制度的现代人文精神,与民事诉讼在法律理念和具体制度上存在差异。
诉讼方式选择的效率价值观
经济分析法学认为,所有法律规范、制度和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有效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财富。也就是说,法律手段应当促进资源的最佳配置,产生最有效益的结果,从而实现“帕累托最优”。效率被视为衡量所有法律和公共政策适当性的重要标准。由于资源有限,其配置的有效性成为制度经济学的关注焦点。破产诉讼通过一次性集中清理与债务人相关的债务关系,实现全部债务在案件终结时的共同执行。相比之下,普通民事诉讼是每个债权人单独对债务人提起的诉讼,案件判决生效后分别执行。虽然诉讼本身并不能直接增加财产价值,但它是保障社会资源合理分配、促进资源良性运转、实现财产权益合理分配、维护社会公平的必要手段。减少由诉讼产生的负面效应是程序选择的核心。
合伙企业的诉讼效率
对于合伙企业而言,企业所拥有的资产越多,对债权人的偿付比例越高,普通合伙人个人承担的责任越小。出于对经济效率的追求,合伙人和债权人必然希望减少诉讼投入,节约时间和金钱,降低诉讼成本。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发展历程。旧法存在局限性和不足,经过修订形成了新法。新法旨在规范企业破产程序,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并引入重整制度,使破产法成为企业复兴的法律工具。旧有破产含义已随时代变迁,现代定义更强调无力清偿债务的状态而非法律后
-
重整程序裁定时间规定
重整程序的相关内容。法院收到重整申请后应在三十日内作出裁定,若重整计划未获通过,法院将裁定终止并宣告破产。重整制度具有多元化的启动主体和广泛的参与主体,担保物权受到限制。重整程序的优先性体现在一旦法院裁定重整,其他破产程序必须停止。反映了社会本位的立
-
债务执行制度的比较:民事执行与破产
债务执行制度的比较,具体分析了民事执行与破产制度的不同之处。破产制度旨在保障债权人平等受偿和诚实债务人解除债务压力的机会,体现了公平观念与现代人文精神。而民事执行程序则注重效率,追求资源的最佳配置。此外,破产诉讼集中清理债务关系,提高诉讼效率,对合伙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管理人制度的发展和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中管理人制度的发展和不足。虽然新《破产法》在管理人的主体地位和权利义务方面有所发展和完善,但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管理人主体范围过窄,导致一些破产案件处理难度加大;管理人准入门坎偏低,可能导致破产企业的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管理
-
合伙人代位权
-
个人破产对配偶的影响
-
破产重整制度与破产和解制度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