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质押是指将股权作为质押物的行为。股权是股东通过出资获得的,在公司中享有财产利益和参与公司事务的权利,并具有可转让性。
要成为质押的标的物,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件:具有财产性和可转让性。股权具备这两种属性,因此在质押关系中是适格的质押物。
根据中国《担保法》第75条第1项规定,只有“依法可以转让的股份股票”才能被设立质押。可见,股权的可转让性是股权是否可以作为质押标的物的唯一限制。
对于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质押,根据《担保法》第78条第3款的规定,应适用《公司法》股份转让的相关规定。根据中国《公司法》(2013年修订)第71条的规定,有以下情况:
股东可以向作为债权人的同一公司中的其他股东设立股权质押,没有限制。
股东向同一公司股东以外的债权人设立股权质押,必须经过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并以书面形式即股东会议决议的形式作出。如果过半数的股东不同意,又不购买该出质的股权,则视为同意出质。
对于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公司法》第141条的规定,有以下情况:
发起人持有的该公司股份,在公司成立后的三年内不得设立质权。
公司董事、监事、经理持有的该公司股份,在其任职期间不得设立质权。
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的股权质押,根据《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的规定:
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者以其拥有的股权设立质押,必须经过其他各方投资者的同意。如果有一个股东不同意,就不能进行质押。即使不同意的股东不购买,也不能视为同意质押。
用于质押的股份必须是已经实际缴付出资的股份。
除非外方投资者以其全部股权设立质押,否则外方投资者以股权质押的结果不能导致其持股比例低于企业注册资本的25%。
根据中国法律的规定,公司不能接受股东将其拥有的股权作为抵押权的标的物或将其股权质押给公司。
注:本文参考了中国《担保法》、《公司法》和《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的相关规定。
股权质押是否需要经过其他股东同意的问题。根据公司法和担保法的规定,存在争议。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自由转让股权,但转让给非股东需过半数同意。股权质押适用公司法股份转让规定,但法律适用上存在冲突。需仔细查阅公司章程和股东会决议,并在质押协议中要求对方保
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给市场金融机构的现象及其对股东变更的影响。股权质押可能导致控股权转移,使上市公司面临经营管理不稳定和持续稳定性风险。特别是金融机构再次转让股权,会进一步放大风险。同时,质押权人对股份的实际控制也会引发上市公司治理问题。
股权质押评估的必要性。股权质押是以股权作为质押标的的权利质押形式,评估过程中需判断股权质押的标的并进行科学计算,以确定质押后股权价值是否减少。审计关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评估则侧重于对质押标的价值的判断。股权质押评估旨在确保股权价值不因质押而
股权质押融资的合法性。根据《民法典》和《担保法》的相关规定,股权质押融资是一种合法的融资方式。企业可以将依法可以转让的股票进行质押,签订书面合同并办理质押登记。质押后的股票不得转让,但经协商可转让,所得价款需提前清偿债务或提存。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