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号是商品生产经营者为了表明不同于他人的特征而在营业中使用的专属名称。它既是商事主体用于对外交往的重要标志,也是不同商事主体相互区别的重要表现形式。商号的识别作用使不同商事主体及其行为得以区别,商事交往才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
为了更好地规范调整商事主体的商号使用行为,加强对商号取得、转让的登记管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专门的商号法律制度。例如,德国在商法典中对商号的基本规则进行了规定,同时在公司法、股份法、合作社法等法律中对不同形式的商号作了具体规定。日本在商法典中对商号作了专章规定,而瑞典、荷兰等国则制定了专门的商号特别法。
我国现行的商号制度由《民法通则》、《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组成。然而,从整体结构来看,我国商号法律制度的规定还比较粗糙、不成体系。除《企业名称规定》对商号的取得、使用等有较详细的规定之外,其余的法律只是在个别条款对商号稍有提及,还缺乏对商号基本法律规则的系统性专门规定。此外,现行法律规定中还存在一些疏漏和相互矛盾之处,例如关于商号使用管理应坚持的原则、商号的评估与投资以及商号转让后的竞业禁止等问题尚无明确规定。
笔者认为,我国商号法律制度应该是一个以民法通则为基础,商业名称法为核心,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为补充的协调统一的商号法律保护体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删除现行立法中不合时宜的规定,遵循市场经济基本法则,尽早制定以商号为核心的商业名称法,为不同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创造一个平等、统一的竞争环境。
商号是商品生产经营者出于营利目的而创设使用的一种有别于一般民事名称的特殊名称。作为商品生产经营者的资信状况、营业风格、特色的象征,商号的使用能为其所有者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因此,《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及一些国家的国内法将商号纳入知识产权之列。
商号权作为一种独立的知识产权尚未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得以提出和确立。商号权具有人身权和财产权双重属性,属于知识产权的一种。商号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排它性和独占性。商号权与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人身不可分离,是商品生产经营者法律人格的化身。
商号权具有以下几个特殊性:没有时间性,商号权与企业共存亡,受法律保护的时间没有限制;主体具有单一性,同一商号在核准注册范围内只能为一个商品生产经营者所拥有;商号权的转让具有特殊性,转让只能进行一次且须与企业全部资产转让一并进行,只能在同一注册地域内的同行业企业间进行。
只有明确了商号权的知识产权属性,才能为商号提供全面、适当的法律保护。确立商号权的知识产权属性,是制定、完善我国商号法律制度的焦点之一。
商号的构成要件是商号专用权的前提条件。商号选择和使用的规定必须明确商号的构成要件,以确保商号的合法性和独特性。
商号应是企业名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号的选择应是确立企业名称的核心环节,因为商号是能够识别同一注册地内同行业间不同企业的标志。
商号作为商主体的形象表征,它还是一个社会中商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商号选择要件的规定应该充分考虑商号与风俗时尚、民族心态的紧密联系,以推进商业文化的发展。
《企业名称规定》对商号选择要件的规定存在一些缺陷。首先,该法将商号与企业名称的关系淡化,没有明确商号的选择条件。其次,该法在商号禁止选择要件方面的规定没有充分考虑商号与商业文化的关系。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商号的合法性和独特性,商号法律制度应明确商号的构成要件,并充分考虑商号与商业文化的关系。
商号权与商标权冲突的法律现象。当前,我国法律对商号权的保护存在不足,导致商号权与商标权发生冲突。文章提出解决建议,包括灵活运用现有法律规定、赋予商标和商号合理的法律地位、完善商号与企业名称的定位、借鉴国际做法制定相关法律、构建统一的商号法律保护体系以
商标与商号产生权利冲突的原因。其中,构成相似性、商标与商号的构成要素以及消费者的混淆是主要原因。商标主要用于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而商号是企业名称中的字号,用于表明不同于其他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的特征。由于商标和商号的某些相似性和消费者混淆,导致了权利冲
商号权的主体限制及相关规定。商号权主体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个人不能成为商标权纠纷的主体。企业名称在使用时应保持一致,任何未经许可使用他人企业名称的行为都将受到处理。商号注册需遵循强制登记、先申请先核准、分级核定与管理以及主体名称限制等原则。
企业名称(商号)转让合同纠纷及企业名称(商号)使用合同纠纷的相关内容。这些纠纷涉及企业名称的转让和使用,属于合同纠纷,管辖依据是民事诉讼法的原则规定。法律适用主要依据民法通则、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等。企业名称(商号)作为商业标识及知识产权,受到我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