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秘密权利人亦称商业秘密权主体,指依法享有商业秘密权益的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我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的若干规定》中将商业秘密权利人定义为依法对商业秘密享有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商业秘密受到侵犯,其有权主张权利,要求停止侵权,赔偿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损失,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根据中国法律规定,商业秘密的权利人包括商业秘密所有人和经商业秘密所有人许可的商业秘密使用人。当商业秘密遭到侵犯的时候,所有人和使用人都有权要求侵害人停止侵害并承担法律责任。
这里我们主要讲一下技术秘密的归属问题,因为经营秘密的归属问题通常是容易确定的,而技术秘密的归属确定情况比较复杂。这里主要讲雇佣关系、委托开发关系和合作开发关系中商业秘密的归属问题。
雇佣关系下商业秘密的归属分两种情况,即职务技术成果的归属和非职务技术成果的归属。
职务技术成果的归属:
根据合同法第326条,职务技术成果属于单位所有,由单位拥有并行使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
所谓职务技术成果是指执行单位工作任务,或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技术成果。
非职务技术成果的归属:
如果技术成果与职工的工作任务和责任范围没有直接关系,而且不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就属于非职务技术成果。
非职务技术成果的属于职工个人,其使用权、转让权由完成技术成果的个人拥有和行使。
公司除了自行研究开发之外,往往也会出资委托其他公司或科研机构研究开发生产技术。合同法规定,委托开发关系下商业秘密的归属由当事人自行约定,也就是说当事人可以约定委托关系下完成的技术成果属于委托人,也可约定属于被委托人。如果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委托人和被委托人都有使用和转让的权利,也就是说由当事人共同拥有。但是,被委托在向委托人交付研究成果之前,不得转让给第三人。另外,除当事人另有约定以外,委托开发中完成的技术成果的专利申请权属于被委托人。
有时企业也会和其他公司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发技术项目,以取长补短。合作开发关系下商业秘密的归属由当事人自行约定,也就是说当事人可以约定委托关系下完成的技术成果属于参加合作的任何一方或几方。如果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归全体合作人共同拥有,共同行使使用权、转让权和专利申请权。
保密协议的相关内容。协议涉及保护甲方的秘密信息,包括技术信息、专有技术、经营信息等,乙方承担保密义务。协议规定了保密期限、保密费的数额及支付方式,以及违约责任。双方签字后协议生效,争议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会员招募协议的细节,规定了甲、乙双方在会员招募工作中的权利与义务。乙方需保守甲方商业秘密,违约需承担责任。乙方按招募会员收费金额的一定比例抽取佣金,并在甲方收到全额款项后支付。双方发生争议应协商,如协商不成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商业秘密的损失计算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以商业秘密权利人因侵权行为遭受的损失为依据,包括权利人的收入和预期收益,考虑因素有研制成本、成熟程度、利用周期和市场供求情
《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修正)》第一条 为了制止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保护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本规定所称权利人,是指依法对商业秘密享有所有权或者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