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国内外窃取商业秘密的手段也在不断翻新,甚至使用了高新技术。了解这些窃密手段,能够使我们知己知彼,牢牢把握保护商业秘密的主动权。有关资料表明,防止商业秘密被窃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动向:
1、要防止别人利用通信网络和高科技手段截取、窃听商业秘密。例如,美国某公司在国际投标中屡屡被某外国公司以微弱的价格优势击败。失败的原因是后者的情报部门在该公司的电话和传真机上连线,事先侦听了该公司预定的投标价格。再如,日本某公司的总会计师去医院装牙,不择手段的竞争对手竟然买通牙医,在其假牙内安装了微型窃听器。该公司的财务秘密变成了对方的“杀手锏”,使它在竞争中极其被动,最终陷入破产境地。
2、要防止别人利用考察和参观机会搜集商业秘密。早在80年代,苏联某工作人员就利用本国技术代表团参观日本化工厂的机会,用伪装成手表的微型照相机拍下了这家工厂张贴在生产流水线旁的工艺流程表,使原本难以获取的商业秘密,得来全不费功夫。
3、要防止别人窃取出差人员的商业秘密资料。1990年夏天,美国某公司的经理到某国投标,下榻于一家饭店的房间。不料散步归来,便发现自己的文件有被人翻动的痕迹。经调查,他之所以住进808房间,是竞争对手委托饭店老板精心安排的,不仅在房间里安装有窃听器,还能够十分方便地翻阅和窃取他所携带的各种商业秘密资料。
4、要防止别人收买内部涉密人员获取商业秘密。美国某公司是一家计算机软件开发商,从1991年5月起,公司的高级主管唐某负责开发的系列软件。到了研制的最后阶段,唐某突然以身体不适为由辞职。1992年3月,该公司才发现肯特公司在市场上出售的软件与本公司即将推出的软件几乎完全相同。原来,某公司获悉该公司正在研制软件,觉得有利可图,便以重金收买了唐某,通过收买涉密人员得到了该软件的技术资料。
5、要防止别人以签订承包项目合同为诱饵套取商业秘密。日本某公司对中国一家企业掌握的真空管技术觊觎已久。1982年8月,该公司在发标建设发电站时,以让这家中国企业承包100亿日元的冷却塔工程项目为诱饵,通过评估这家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轻易取得了真空管技术的设计图纸。商业秘密骗到手后,承包工程也不翼而飞。
6、要防止别人利用咨询公司搜集商业秘密。一名精通人造钻石技术的台湾人窃取了他所在的美国公司的商业秘密,并通过经营咨询公司暗中向国外出售。得知此事,另一家从事人造钻石生产的公司立即前往接洽,以100万美元买下了这项秘密技术。
仲裁作为一种争议解决方式的优势及其重要性。仲裁具备自愿性、公正性、及时性、经济性、保密性和强制性的特点,能够迅速解决争议,减少当事人的时间和精力消耗,保护商业秘密,维护商业信誉。仲裁裁决具有强制执行力,确保得到有效履行。因此,仲裁在解决争议中具有重要
保密协议的相关内容。协议涉及保护甲方的秘密信息,包括技术信息、专有技术、经营信息等,乙方承担保密义务。协议规定了保密期限、保密费的数额及支付方式,以及违约责任。双方签字后协议生效,争议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会员招募协议的细节,规定了甲、乙双方在会员招募工作中的权利与义务。乙方需保守甲方商业秘密,违约需承担责任。乙方按招募会员收费金额的一定比例抽取佣金,并在甲方收到全额款项后支付。双方发生争议应协商,如协商不成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企业要从规范管理出发,及时和职工签订保密协议。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只有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才算是商业秘密,才能受到法律保护。企业在与职江签订劳动合同时,也可以专门加进保守商业秘密的条款。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学会利用法律手段,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