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权利人可以利用知识产权海关保护这一法律工具,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在进出境环节,防止假冒侵权货物对境外市场造成冲击。这样,他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知识,有效保障自己的权益。
了解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案件处理以及相关权利义务等情况,可以避免进出口货物侵权而被处以行政处罚。同时,他们可以利用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权利保护自己的利益,尤其是在部分权利人不当行使权利时。
外贸代理企业是代理他人进出口货物的企业,由于外贸体制的原因,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因此,外贸代理企业更应该具备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意识和常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代理他人进出口货物的企业是海关代理的相对人,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加工企业为境外客户加工生产各种产品,他们需要增强知识产权边境保护的意识,并了解相关知识。在接受境外订单时,应该考虑知识产权的问题。根据海关执法实践,查处的出口侵权货物案件中,有很多是国内的加工企业按照国外客户的指定品牌要求生产侵权产品的。在这种贸易中,境内企业只能得到较小的加工费用,一旦被海关查扣,将面临被没收全部货物的风险,损失惨重。
对于知识产权专业代理人和专业报关人企业而言,了解海关保护的相关程序和已在海关备案的知识产权情况等信息,对于扩展业务、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咨询和服务也是有所帮助的。
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是指海关依法禁止侵犯知识产权的货物进出口的措施,也被称为知识产权的边境措施。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的规定,海关保护的知识产权包括商标专用权、著作权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专利权。此外,根据《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和《世界世界博览会标志保护条例》的规定,我国海关还应对奥林匹克标志和世界博览会标志实施保护。
我国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依申请保护和依职权保护。
依申请保护是指知识产权权利人发现侵权嫌疑货物即将进出口时,根据《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的规定向海关提出保护措施的申请,海关将对侵权嫌疑货物实施扣留。海关对依申请扣留的侵权嫌疑货物不进行调查,知识产权权利人需要通过诉讼向人民法院起诉解决侵权纠纷。因此,依申请保护也被称为海关对知识产权的“被动保护”模式。
依职权保护是指海关在监管过程中发现进出口货物存在侵犯在海关总署备案的知识产权的嫌疑时,根据《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的规定,主动中止货物的通关程序并通知知识产权权利人,并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对侵权嫌疑货物实施扣留。海关依职权扣留侵权嫌疑货物属于主动采取制止侵权货物进出口的行为,海关还有权对货物的侵权状况进行调查和对当事人进行处罚。因此,依职权保护也被称为海关对知识产权的“主动保护”模式。
知识产权权利人在向海关申请采取依职权保护措施之前,应按照《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的规定,将其知识产权及其他相关情况备案于海关总署。
受理知识产权备案申请的部门是:海关总署政策法规司知识产权保护处。
涉港、澳、台知识产权诉讼的处理方式,以及在涉外和国内知识产权诉讼中的不同处理方式。对于外国当事人作为原告的情况,法院需审查其在中国提起诉讼的法律依据。中国已加入多个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条约,并与多个国家签署双边协定。在涉内知识产权诉讼中,原告需证明其与案
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对创造性的劳动所完成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受法律保护,不容侵犯。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独占性和时间性等法律特征。知识产权的作用包括保障智力成果完成人的权益,促进科学技术研究和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海关扣留货物之日起开始计算,在20个工作日内,如果海关收到人民法院就被扣留货物的财产保全裁定或者诉前责令停止侵权行为裁定协助执行通知书的,海关应当协助人民法院执行;未收到上述通知书的,海关就不再扣留有关货物,而将予以放行。
知识产权是企业开拓维护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2014年,中国海关查扣侵权嫌疑货物达2.4万批,涉及商品近9200万件。如何在边境环节加强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更为有效地阻止侵权商品进出口,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很多权利人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