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强制拆迁和司法强制拆迁是指政府和法院在房屋拆迁过程中依法采取的强制拆迁措施。当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或房屋承租人无法达成补偿安置协议时,被拆除房屋所在地的区、县房地局会作出具体内容的拆迁补偿安置裁决。在裁决规定的搬迁期限内,如果被拆迁人或房屋承租人未完成搬迁,那么区、县房地局可以申请区、县政府责成相关部门(如区、县房地局和公安局)进行行政强制拆迁;如果区、县房地局申请后,经法院审查之后进行强制执行,那么就属于司法强制拆迁。
行政强制拆迁和司法强制拆迁有几个共同之处:首先,它们的启动时间相同,都是在区、县房地局作出拆迁补偿安置裁决之后;其次,它们的申请人相同,都是由区、县房地局提出申请;最后,它们的对象相同,都是在裁决规定的搬迁期限内未搬迁的被拆迁人或房屋承租人等。
行政强制拆迁和司法强制拆迁存在以下区别:
1. 性质不同:行政强制拆迁的执行主体是政府,动用的是政府的行政力量,即政府在行使行政职权,拆迁的法律责任由政府承担;而司法强制拆迁的执行主体是法院,动用的是司法力量,拆迁的法律责任由法院承担。
2. 效率不同:行政强制拆迁不受诉讼的影响,即被拆迁人或房屋承租人无论是否在法定诉讼期限内提起诉讼,无论诉讼是否已经结束,无论是否胜诉,行政强制拆迁的执行都不会停止。因此,行政强制拆迁具有高效的特点,它可以直接由政府内部进行审批和执行,不受诉讼的约束。相比之下,房地局申请司法强制拆迁需要被拆迁人和房屋承租人是否能够提起诉讼、诉讼是否终结以及房地局是否胜诉作为前提。
3. 社会公信度不同:行政强制拆迁由作出裁决的房地局直接向政府申请执行,其他政府部门很难有效监督。如果被执行人认为裁决或执行裁决的强迁不合理,由于缺乏阻止行政强制拆迁的法律救济途径,被执行人与政府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时有发生。相比之下,行政裁决进入申请强制执行的司法程序,意味着行政裁决接受司法监督,相对于行政强制拆迁而言,司法强制拆迁的执行具有更高的社会公信度。
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28条规定,如果被征收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并且在补偿决定规定的期限内未搬迁,那么由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进行强制执行。
强制执行申请书应当附具补偿金额、专户存储账号、产权调换房屋和周转用房的地点和面积等相关材料。
强制拆迁的时效性问题,包括公民不服强制拆迁决定后提起行政诉讼的时间限制以及强制拆迁的条件。对于强制拆迁,必须以补偿决定为前提,同时满足其他条件如作出裁决并送达当事人、超过规定搬迁期限未搬迁等。被征收人需知道法律时效,在法定期限内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诉讼
房屋强拆后是否可以通过信访解决的相关问题。根据法律规定,信访可用于提出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的意见和不满,但对于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投诉请求,需按相关法律程序向有关机关提出。强制拆迁需满足法定条件,如被征收人不申请行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进行国有土地开发的时候,如果有钉子户的,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达成补偿协议的,征收部门作出补偿决定,被拆迁人不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的,在期限内又不搬迁的,征收部门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被征收人对补偿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拆迁人不履行拆迁安置补偿协议,也不执行拆迁补偿决定的,被拆迁人可以申请强制执行拆迁安置过渡费。第二十五条 房屋征收部门与被征收人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就补偿方式、补偿金额和支付期限、用于产权调换房屋的地点和面积、搬迁费、临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