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征地拆迁 > 征地拆迁纠纷 > 拆迁程序 > 国家拆迁程序有规定不签字就可以强征吗

国家拆迁程序有规定不签字就可以强征吗

时间:2024-05-19 浏览:2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55384
当前社会中,国家在公共利益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对土地进行征收拆迁。那么,国家拆迁程序中有规定不签字就可以强征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进行相应的解答,以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以下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国家拆迁程序与强征规定

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对于阻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行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责令交出土地。如果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拒不交出土地,申请人民法院进行强制执行。

责令交出土地的具体程序

责令交出土地的程序如下:

(1) 征地补偿费用到位

首先,集体土地经批准征收为国有土地,征地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必须足额到位。根据《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如果征地补偿费用没有足额到位,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有权拒绝交出土地;如果征地补偿费用足额到位,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应当按期交出土地。

(2) 初步方案的拟定和公示

其次,镇区需要拟定征地房屋补偿安置的初步方案,并由市国土局进行公示,告知被征收人的听证权利。如果被征收人申请听证,市国土局将组织听证会,镇区将协助进行听证工作。

(3) 方案的批准和公告

然后,市国土局将征地房屋补偿安置方案报送市政府进行批准,并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4) 评估和补偿协议的订立

接下来,镇区需要选定评估机构,并进行评估工作。如果被征收人拒绝评估,将进行公证评估。随后,镇区与被搬迁人协商补偿安置事宜,并订立补偿安置协议。如果协商不成,镇区将形成协商记录,并向被征收人送达选择安置房的通知。

(5) 方案的送达和听取意见

然后,镇区将拟定具体补偿安置方案报送市国土局。市国土局将制发初步补偿安置方案,并向被征收人送达,听取其意见。如果被征收人申请听证,市国土局将召开听证会,镇区将协助进行听证工作。

(6) 责令交出土地决定和复议或诉讼

在市国土局下发责令交出土地决定并送达被征收人后,如果被征收人不服责令交出土地决定,可以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市国土局和镇区将共同应诉。

(7) 催告和强制执行

如果被征收人不履行责令交出土地决定,市国土局可以申请法院进行强制执行。法院在受理申请后,将进行审查,并作出执行裁定。强制执行是指法院将当事人强制迁出,并将相应的土地及地上建筑物交给市国土局。市国土局可以将地上建筑物交给地块所属镇组织拆除,也可以自行组织拆除。

(8) 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在申请强制执行及实施强制执行前,相关单位应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情况。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拆迁补偿标准的合理性问题及解决方法

    拆迁补偿标准的合理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补偿协议的订立和补偿决定的作出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拆迁安置补偿协议的订立需拆迁人和被拆迁人协商达成。补偿标准应根据具体拆迁项目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确定,包括房屋补偿和土地补偿,商业性质用房的补偿应高于宅基地用房。如

  • 征地补偿方案的复议程序

    征地补偿方案的复议程序。被征收人若对征地补偿方案不满意,可申请行政复议或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市、县级政府需及时公告征收补偿方案等相关内容,并重视宣传和解释工作。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流程包括公告、制定方案、征求意见、确定方案、审批及费用管理等步骤。

  • 拆迁过程中需要摒弃的错误认识有什么

    拆迁过程中需要摒弃的错误认识,包括抵触情绪、不了解相关政策、不合理的索赔要求、不合法的抵抗行为和忽视合法程序等。对于拆迁安置不合理的问题,可以向市、县级人民政府部门寻求解决,甚至提起行政诉讼。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并需要

  • 未签订补偿协议,直接打款,是否代表我同意拆迁了

    未签订补偿协议就直接打款的情况下,是否代表当事人同意拆迁的问题。文章指出,这种行为可能是征收部门的陷阱,未签协议不能视为同意拆迁。同时,强调了房屋征收应遵守《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先补偿后搬迁,征收主体应与被征收人签订补偿协议。对于拆迁补偿

  • 征地拆迁听证有哪两种重要的形式
  • 征地拆迁中该向谁提出听证
  • 怎么写征地拆迁听证申请书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