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征地拆迁 > 土地开发 > 土地开发流程 > 村民开荒地需要批准吗

村民开荒地需要批准吗

时间:2024-08-19 浏览:3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55484
我国幅员辽阔,有大量的荒山荒地资源可供开发,但是很多人缺乏荒山荒地出租开发经验,只能望而却步。同时,荒地是农业用地中的一项重要后备土地资源。那么,村民开荒地需要批准吗?接下来,下面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给大家做一下分析。

村民开荒地需办理土地承包证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村民在开垦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之前,需要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并办理土地承包证书。否则,这种行为将被视为违法。

一、村民开荒地需要批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条的规定,开发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需要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才能确定给开发单位或个人长期使用。

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单位和个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开垦区内进行土地开发活动是被禁止的。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开垦区内,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需要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

如果一次性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面积不超过600公顷,根据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如果面积超过600公顷,则需要报国务院批准。

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农业、林业、畜牧业或渔业生产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确定给开发单位或个人长期使用,使用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0年。

二、开荒地使用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中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国有土地)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集体土地)。

根据该法第八条的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而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自留地和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进行经营和管理。如果土地已经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则由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进行经营和管理。如果土地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则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经营和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条的规定,开发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需要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才能确定给开发单位或个人长期使用。

根据《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如果农民集体连续使用其他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已满二十年,就视为现使用者所有。

关于土地管理的具体解释由国家土地管理局负责。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土地法对开荒地所有权的规定

      为了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对于荒地,农民个人是可以承包的。荒地是土地的一种,其所有权归属法律应当作出规定。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根据土地法》规定,开荒地的使用权归开荒人,谁先开荒谁有使用权,但土地的所

  • 农民自己的开荒地归谁所有?

    由此看来,农民开荒的土地其所有权依旧属于农村集体组织所有,而不是属于开荒土地的农民个体所有。农民自己开的荒地,是归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交易需要交易双方提出转让、受让申请,等待土地管理部门的审查,然后进行估价,协商,签合同,纳税,办理土地使用权转让。在申

  • 村民开荒地需要批准吗

    村民开荒地要办理土地承包证书,否则属于违法。及时跟当地土地管理部门联系。第四十条开发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确定给开发单位或者个人长期使用。第十七条禁止单位和个人在土地利

  • 国家有关开荒地的相关政策

    对于开荒地,国家有什么相关政策?一次性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600公顷以下的,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权限,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开发600公顷以上的,报国务院批准。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经国务院

  • 离婚女可以继承开荒地使用权吗
  • 关于国家鼓励开荒地的政策
  • 开荒地没有合同政府可以收回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