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征地拆迁 > 土地开发 > 土地开发流程 > 村民开荒地需要批准吗

村民开荒地需要批准吗

时间:2024-08-19 浏览:2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55484
我国幅员辽阔,有大量的荒山荒地资源可供开发,但是很多人缺乏荒山荒地出租开发经验,只能望而却步。同时,荒地是农业用地中的一项重要后备土地资源。那么,村民开荒地需要批准吗?接下来,下面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给大家做一下分析。

村民开荒地需办理土地承包证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村民在开垦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之前,需要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并办理土地承包证书。否则,这种行为将被视为违法。

一、村民开荒地需要批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条的规定,开发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需要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才能确定给开发单位或个人长期使用。

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单位和个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开垦区内进行土地开发活动是被禁止的。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开垦区内,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需要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

如果一次性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面积不超过600公顷,根据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如果面积超过600公顷,则需要报国务院批准。

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农业、林业、畜牧业或渔业生产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确定给开发单位或个人长期使用,使用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0年。

二、开荒地使用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中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国有土地)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集体土地)。

根据该法第八条的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而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自留地和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进行经营和管理。如果土地已经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则由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进行经营和管理。如果土地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则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经营和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条的规定,开发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需要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才能确定给开发单位或个人长期使用。

根据《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如果农民集体连续使用其他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已满二十年,就视为现使用者所有。

关于土地管理的具体解释由国家土地管理局负责。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粤国土资(建)字〔〕638号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审核广州市增城区第五批次城镇建设用地的批复。批复内容包括农用地转用和征收土地方案、土地用途与规划、征地组织实施、税费收缴及报备情况等方面的规定。涉及增城区中新镇等多个地区的集体土地转为建设用地,并办理征收为国有土地手续,同时要求依

  • 土地一级开发流程概述

    土地一级开发的流程。具体包括了申请阶段、预审阶段、编制开发实施方案、联审会审议、确定土地开发主体、办理相关手续、征地拆迁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验收阶段等。整个流程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审批程序,最终目的是实施土地的开发和利用。

  • 关于珠海高栏港经济区2017年度第二批次城镇建设用地的批复

    珠海高栏港经济区第二批次城镇建设用地的批复。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同意珠海市使用高栏港经济区共计49.1197公顷土地作为城镇建设用地,并要求供地方式与规划安排相一致,同时遵循国家和省的用地规定。税费收缴和报备也需按照规定进行办理。

  • 粤国土资(建)字〔〕634号

    广州市增城区第八批次城镇建设用地的审批问题。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广州市政府将增城区的部分集体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并征收为国有土地,作为增城区的城镇建设用地。文章还涉及土地利用规划、征地组织实施、被征地群众保障、税费收缴及调整,以及报备要求等方面的内容。

  • 农民自己的开荒地归谁所有?
  • 村民开荒地需要批准吗
  • 关于国家鼓励开荒地的政策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