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担保法 > 留置 > 留置权 > 遗失物返还与留置权的概念是什么

遗失物返还与留置权的概念是什么

时间:2024-05-01 浏览:3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5581
遗失物是指失主不慎遗失的物品,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的处理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拾得人是无权处分遗失物的,我国物权法还对物的留置权作出规定,那么遗失物返还与留置权的概念是什么?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遗失物返还与留置权的概念

一、遗失物返还

遗失物返还是指所有人或其他权利人在遗失财物后,要求拾得遗失物的人或其他占有遗失物的人归还财物。

二、留置权

留置权是指债权人根据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未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留置财产,以该财产折价或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留置权人的义务

一、留置物的保管义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86条规定,留置权人有保管留置物的责任。如果由于保管不善导致留置物损坏或丧失,留置权人应承担民事责任。留置权人应以善良管理人的标准保管留置物。如果留置权人未能以善良管理人的标准保管留置物,导致留置物损坏或丧失,留置权人应承担民事责任。留置权人在占有留置物期间是否尽了必要的注意,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当,对留置物的损失是否有过错,应由留置权人负举证责任。如果留置权人在保管留置物时需要债务人的协助,留置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协助。如果债务人拒绝协助,导致留置物损坏或丧失,债务人不能要求留置权人进行赔偿。

二、不得擅自使用、利用留置物的义务

留置权人原则上没有使用留置物的权利,相反,留置权人有义务不得擅自使用、利用留置物。除非为保管上的必要而使用,留置权人未经债务人同意,不得自行使用留置物,也不得将留置物出租或提供担保。

三、返还留置物的义务

当留置权所担保的债权消灭时,留置权人有义务将留置物归还给债务人。如果债权尚未消灭,但债务人提供其他担保导致留置权消灭时,留置权人也有返还留置物的义务。如果留置权人违反返还留置物的义务,构成非法占有,应承担民事责任,向债务人或所有人进行赔偿。

拾得遗失物的处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0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给权利人。拾得人应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或者将其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根据《物权法》第111条规定,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之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之前,应妥善保管遗失物。如果因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遗失物损坏或丧失,应承担民事责任。

任何人在捡到遗失物后,应寻找失主或上交公安等有关部门,并妥善保管遗失物,而不能据为己有。

当有失主来领取遗失物时,拾得人可以要求失主支付必要的费用,例如为寻找失主或上交有关部门的交通费等。但拾得人不能要求失主支付报酬,更不能以不归还遗失物作为索要报酬的手段。然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12条的规定,如果失主曾公开悬赏寻物,拾得人有权要求失主支付承诺的赏金。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法律中留置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及担保法中有关留置的规定。债权人可以留置债务人合法占有的动产以优先受偿。留置财产需与债权属于同一法律关系,并且应是可分物,其价值相当于债务金额。留置权人负有妥善保管留置财产的义务,并有权收取孳息。在债务未履行时,留置权人可与债务人

  • 留置权与债权人的查封关系

    债权人对抵押物的查封规定及其查封对抵押权效力的影响。法院可以对抵押物采取查封等保全措施,抵押权人不得反对。查封不影响抵押权人的优先受偿权,但需满足抵押权在查封前设定且申请执行人的债权非优先受偿债权。特定情况下的债权如税收债权、建设工程承包人的优先受偿

  • 担保物权及其标的物

    担保物权的相关内容。担保物权旨在确保债务清偿,包括抵押权、留置权和质权等类型。其标的物为债务人所有的特定财产或权利,担保物权人可通过标的物的交换价值来担保债务履行。特别程序有助于提高担保物权案件的诉讼效率。《企业破产法》对于担保物权与破产的关系作出了

  • 老板拖欠工资的留置权行使

    劳动者面临老板拖欠工资时的留置权行使问题。劳动者可以通过举报劳动部门、投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劳动争议仲裁或解除劳动合同等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同时,文章解释了拖欠工资的概念,包括何为“无故拖欠”和特殊情况下用人单位的延期支付情况。劳动者在遇到拖欠工资问

  • 不当得利留置权
  • 船舶卸货港滞期费纠纷案件
  • 仓储合同中的留置权应注意哪些问题?
留置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