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诉讼保全的当事人通常以书面形式提交申请书。但是,如果有特殊情况导致当事人无法书写,口头方式也可以提出申请。此时,人民法院会记录附卷,并由申请人签字和盖章。
诉前保全的申请必须在起诉之前,即诉讼程序尚未开始时提出。而诉讼保全的申请必须在诉讼程序开始后,但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前提出。一旦判决生效,就不能再申请诉讼保全。如果在第二审人民法院接到案件之前,当事人有转移、隐匿、出卖或毁损财产等行为,必须采取诉讼措施,第一审人民法院应及时向第二审人民法院报送财产保全的裁定。
诉讼保全的范围应限于当事人争议的财产或被申请人的财产。如果申请人要求对被申请人的财产进行保全,必须提供相关的财产所有权凭证,例如车户证明或房屋产权证明书,以防止错误地查封或扣押他人的财产。
财产保全措施包括查封、扣押、冻结、提取和扣留等。当事人在申请时必须明确、具体地要求法院采取哪种措施,不能含糊其词。否则,法院可以不予受理。
申请诉讼保全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 提出诉讼保全的案件必须涉及给付,或者是包含给付的合并案件。即提起诉讼必须涉及给付。单纯的确认或变更之诉不适用诉讼保全。
(2) 必须具备诉讼保全的前提。即因为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或其他原因,判决可能无法执行或难以执行,从而导致权利人遭受无法弥补的损失和无法挽回的后果。
诉讼保全是人民法院根据申请人的申请采取的一种紧急的强制性措施。为了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避免申请人败诉后,被申请人因诉讼保全遭受损失而无法获得赔偿,申请人在提出诉讼保全时必须同时提供担保。如果拒绝提供担保或提供的担保不符合要求,人民法院可以驳回申请。
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及解释尚未承认申请人对其依法申请保全的具体财产享有优先权。因此,财产保全申请人在缴纳保全费、提供担保和承担保全赔偿责任等风险后,并没有对被保全财产的实质性优先权。这导致执行过程中的平均主义与司法公正的实质意义背道而驰。按比例分配财产与保全制度的初衷相悖,表面上的平等掩盖了实质上的不平等,也为拖延执行和司法人员滥用权利创造了条件,严重损害了民众对法律的公信力。特别优先权的财产一旦发生减损,将直接影响申请人优先权的最终实现。因此,应加强立法,保障一般债权人在实质上的优先受偿权。同时,对执行相关规定进行修改,执行过程中应首先满足保全申请人的债权。如果财产涉及多个债权人,应按照先后顺序对财产进行分配,而不应按比例分配。
共同保证的效力问题。共同保证在保证人与债权人间的效力适用单一保证的规定,根据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责任保证有所不同。对于共同保证在共同保证人间的效力,各国立法不同,共同保证人可能负连带债务、享有分别利益或负单纯保证责任。共同保证在保证人与主债务人间的效力
先诉抗辩权在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中的适用范围。先诉抗辩权仅适用于一般保证,不适用于连带保证。同时,本文列举了三种情形下保证人一般不享有先诉抗辩权,包括债务人住所变更导致履行债务困难、人民法院受理债务人破产案件以及保证人书面放弃先诉抗辩权。
未经保证人同意转让债权的情况。若担保人未同意债务转让,无需承担保证责任;若债权方提出申请,担保人需在原保证范围内承担责任,除非另有规定。债务人主动提出转让需担保人书面同意。担保人和债权方若达成协议禁止转让,未经同意擅自转让,担保人无需对受让人承担保证
保证人的保证期间以及疫情期间房贷延期的问题。保证人的保证期间由当事人双方约定,如未约定则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疫情期间,房贷延期时间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可以申请延期,并支付可能的逾期利息。金融机构对受疫情影响的人群在信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