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纠纷是指涉及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争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应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情况下,由人民政府进行处理。具体处理机构的选择根据争议的性质而定。
虽然土地纠纷可以报警,但是报警的效果有限。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先找村干部进行调解,或者到乡镇司法所进行调解。如果这些途径无法解决问题,当事人可以选择向人民法院起诉。
农村土地纠纷首先应该找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进行处理。如果当事人对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根据争议的内容,土地纠纷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 无书面土地流转合同的纠纷案件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7条的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应当签订书面合同。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很少有承包土地流转签订书面合同的情况,大多数当事人以口头约定的形式进行土地转包、出租、互换或代耕。在这种情况下,一方当事人要求收回转包、出租、互换或代耕的土地,就涉及到如何认定口头约定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实践中存在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双方当事人未按照法律要求签订书面合同,转包、出租、互换或代耕关系不成立,或者应该认定口头约定无效。
2. 土地流转未报备案的纠纷案件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7条的规定,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应当向发包方进行备案。然而,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农村承包人法律知识相对不足,加上农村习惯的影响,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往往未进行备案。因此,实践中出现了发包方或互换一方当事人以土地流转未报备案为由,要求确认土地流转合同无效的纠纷案件。
3. 土地互换期限约定不明的纠纷案件
在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纠纷中,对于未约定流转期限的处理存在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情况是,采取转包、出租或代耕方式流转的土地未约定流转期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17条的规定,可以参照《合同法》第232条的规定处理。另一种情况是,采取互换方式流转的土地未约定流转期限,在解释中没有相应的规定,实践中对此存在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也应按照《合同法》第232条的规定处理,即当事人可以随时要求解除合同;有人认为,在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期限内,当事人不得主张解除互换合同。
土地权属争议的定义及其分类,包括国有用地与农民集体之间关于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多类争议。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立三级权属争议调处平台和联动机制,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强化争议调处工作的前期预防和排查,并注重人才培养和业务培训等措施来解决土地权属争议。
土地征收补偿款适用的诉讼时效根据不同情况而定。行政诉讼时效为六个月,民事纠纷诉讼时效为三年。这个时效是从知道或应当知道行政行为或受侵害之日起计算的。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将不受理此类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
宅基地协议书只要意思表示真实,内容合法,就是有效的,但是如果一方不履行的,双方当事人只能就宅基地纠纷向人民法院起诉。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合法取得的宅基地使用权。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使用国有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
农村土地纠纷首先应该找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如果对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规定,土地纠纷可以通过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小编认为,土地纠纷的解决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