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公司的变更形式 > 公司改制 > 企业改制后债权债务的法律问题有哪些

企业改制后债权债务的法律问题有哪些

时间:2020-07-21 浏览:1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61134
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因为发展等需要,可以对企业进行改制,那么企业改制后债权债务的法律问题是什么,关于企业改制后债权债务的法律规定有哪些呢。下面,为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关于企业改制后债权债务的法律知识,供大家学习参考。

企业改制后债权债务的法律问题有哪些

一、企业改制的含义

企业改制,从法律上看,无非是企业法人的终止、变更和重新设立,原企业的资产包括债权债务总有新的承继者。改制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企业进行公司制、股份合作制改造后,其资产被改制后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股份合作制企业所接受;

(2)承担债务式兼并。即兼并企业以承担被兼并企业债务为条件接受其资产;

(3)购买式兼并企业。即兼并方出资购买被兼并企业的资产。被兼并企业的债务已列,人购买的价格之中,被兼并企业的财产整体归属于兼并企业;

(4)吸收股权式企业兼并。被兼并企业所有人将被兼并企业的净资产,即财产(包括债权)减去债务的价值作为股金投入兼并企业,成为兼并企业的一个股东;

(5)控股式兼并。即兼并企业仅取得被兼并企业出让的部份股权,被兼并企业作为经济实体仍然存在,实际上是改造成股份企业,原有资产仍为被兼并企业拥有。企业法人拥有独立的财产是其具有法律人格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企业法人独立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物资基础。法人以其全部财产作为从事民事活动的一般担保,并以具体财产偿还债务。由接受被改制企业资产的企业法人承担被改制企业的债务,是法人独立财产制度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市场交易信用和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的要求。同时,在改制实践中,无论是实行企业兼并、出售,还是股份制改造,一般都是在对包括债权债务在内的企业净资产进行评估的基础上,通过作价、折服、转股方式实行产权转让的。凡纳入企业净资产的原企业债务由改制后的企业承担,不违反该企业及其投资者的意愿,更不存在损害该企业其他股东利益的问题。

二、企业合并与分立后债务的承担问题

由改制后的企业承担被改制企业的债务,是具有法律或法理依据的。

关于企业合并与分立后债务的承担,在《民法通则》第四十四条第二款有明确规定:“企业法人分立、合并,它的权利和义务由变更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公司法》第176条规定的更为明确:“公司分立前的债务按所达成协议由分立后的公司承担。”“公司合并时,合并各方的债权、债务,应由合并后存续公司或新设公司继承。”

债权债务的继承取决于企业产权的转让和法人主体的变更。采取增量吸股、存量转股、先股后还等吸股方式,将企业由单一的全民或集体投资改组为所有制的股份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只是企业法人组织或投资主体发生了变更,并不中断法人人格的同一性,变更后的企业法人应当承担其变更前的债务。控股式企业兼并的法律后果是将被兼并企业改组为股份制企业,企业作为发起人或股东之一,与其他企业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实质上是企业的新设合并和股份制改造。

(1)承担债务式、购买式和吸收股权式企业兼并,实际上就是企业合并中的吸收合并、脱壳经营等形式的企业分立改制,符合企业分立的特征。企业法人的合并与分立是企业变更的一种特殊形式。

(2)托管经营是效益较好的企业受行政委派或与亏损企业商定,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在一定时间代为经营亏困企业的一种经营方式。托管经营与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公有民营)一样,严格地说只是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不涉及企业产权的转让,企业法人主体没有发生变化。因而,被托管企业在托管前的债务应继续由被托管企业承担。

(3)小型国有、集体企业通过协商定价招标投标、拍卖等形式将产权转让给经营者或其他自然人,由该买者按个体工商户或独资、合伙形式的私营企业经营的,企业法人实体不再存续。购买者经营的个体经济组织和私营企业不具备法人资格,与原企业存在法律人格上的根本区别,不能成为原企业权利、义务的承继者,原企业的债务应由主管部门负责清偿。至于企业出售后执行兼并或改组为股份制企业(即先售后股)的,企业出售只是改制的一个环节,其法律后果应与购买或企业兼并和股份制改造相同。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法律性质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法律性质,包括其概念、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区别。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是外国合营者提供资金、技术等为报酬的合作形式,建立在契约基础上,是过渡到股权式合营企业的预备阶段。与合资经营企业相比,它们在出资方式、出资比例、利润分配、风险承担、经营

  • 通过合同进行欺诈七种形式

    通过合同进行欺诈的七种形式。其中包括“人去楼空”骗术、蒙搞文字游戏、换围绕“换”耍“金蝉脱壳”、假戏真做玩“空头支票”、虚假中介骗人、设置市场陷阱以及炒社会上虚假事实进行欺诈等手段。文章提醒广大企业需要加强法律意识和用法能力,有关部门也需要加强执法力

  • 经营层收购:法律专业术语解析

    经营层收购的法律专业术语解析。经营层收购是国内企业重组的一种形式,涉及员工安置、价格核定和融资安排等难点。由于法律和实务方面的不配套,信托逐渐成为经营层收购的主流方法。典型的信托融资方案包括签订MBO框架协议、发起集合投资信托计划、融资方投资、经营层

  • 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意见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意见。文章强调坚持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引入民间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保护各类利益主体权益。同时,文章还提到了广泛发布项目信息、优先引入优秀民间投资主体、多种方式参与国

  • 财产形式的复杂化及其法律问题
  • 什么叫股东代表诉讼
  • 伤残等级不符要求重新鉴定应符合法律规定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