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当事人意思自治是指当事人在约定仲裁、仲裁程序和适用法律方面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约定行事。例如,当事人可以自己约定仲裁、仲裁委员会、仲裁庭的组成、仲裁员人选、适用的法律等等。这是仲裁最重要的原则,它是整个仲裁制度的出发点,表现在各国的仲裁法律和仲裁规则都明确规定给予当事人这种自治的权利。但是,当事人的自治权又是相对的,它跟自愿权不同,自愿权是绝对的。当事人不愿意达成协议将他们的争议用仲裁来解决,谁也不能强制他们。但当事人自愿选择了仲裁而不行使他们的自治权时,仲裁机构就要依法代他们行使权利,也就是说,当事人不约定仲裁庭组成,指定仲裁员,约定适用法律等时,仲裁机构就代为他们指定或决定。滨州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规则对此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二、仲裁员的私行为
仲裁员虽然可能是一方当事人指定的,但他不代表任何一方当事人,他是站在一个公正的、第三方的立场上对双方当事人的纠纷进行仲裁。因此,仲裁行为是私行为,即私人裁判行为,不是国家裁判行为,它与法院对案件的判决在性质上截然不同。仲裁机构依其自身公正的仲裁活动树立自己的威信,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依靠行政权。仲裁机构作为公断人必须公正合理地处理纠纷。
三、国家法律认可
国家法律对仲裁及其裁决法律效力的认可,是仲裁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保障。仲裁是自愿的行为,但如果法律不允许当事人提交仲裁,法律不承认仲裁协议的效力,或者法院不承认或不执行仲裁裁决,那么仲裁不过是空中楼阁,仲裁裁决等于一纸空文。涉外仲裁不但要得到本国的认可,还要得到其它国家的认可,因为涉外仲裁裁决有时需要到国外执行。1987年,我国正式成为联合国《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的缔约国后,我国的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就可以在该公约的所有成员国得到承认和执行。
 
 
	
	   中国涉外及商事纠纷的仲裁机构,主要介绍了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和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前者主要处理涉及契约或非契约性的经济贸易等争议,后者则主要处理海事方面的争议,如船舶救助、碰撞、经营等争议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损害的争议。两个机构均为我
	
	   公司强制员工停薪留职的法律途径,包括向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举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以及通过诉讼途径解决纠纷。文章还引用了《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强调了劳动者在权益受到侵害时的法律保障和维权途径。
	
	   经济仲裁委员会的定义、职能及仲裁的相关内容。经济仲裁委员会是独立、公正、高效地解决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常设性仲裁机构。其仲裁协议有两种形式,具有相同法律效力,且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必须履行。此外,合同投资者等之间的合同争议可通过仲裁途
	
	   答应的年终奖未发放是否可以仲裁的问题。在劳动关系中,若产生争议且无法通过协商解决,可以向相关调解机构提出调解请求或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此外,文章还涉及了加班工资仲裁和可申请仲裁解决的纠纷类型,包括因确认劳动关系、劳动合同履行等发生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