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国际公法 > 国际争端解决机制 > 国际争端非强制解决方法 >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当事人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当事人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

时间:2023-11-02 浏览:2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62166
根据普遍承认的国际私法规则,对于当事人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一般采取当事人属人法和行为地法相结合的原则,以属人法为主,以行为地法为辅,即当事人依属人法无行为能力,但依行为地法有行为能力时,视为有行为能力。这一原则在解决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当事人的行为能力时也是适用的。1958年《纽约公约》第5条第1款(甲)项规定,“如果协议当事人依对其适用的法律有某种无行为能力者”,法院得拒绝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1961年《欧洲公约》也规定,对于当事人的行为能力,必须依“对其适用的法律”予以判定,而不是依照仲裁协议准据法。所谓“对其适用的法律”究竟是指何种法律,在公约中并未予以明确规定。所以一些学者形象地将其称为“走到半路的冲突规则(ahalf-wayconflictrule)”。下面对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和法人的行为能力分别予以讨论。

自然人的行为能力

在国际私法上,各国对于自然人的行为能力主张依据当事人的属人法来处理。然而,为了确保民商事法律关系的安全与稳定,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如果当事人在其属人法下没有行为能力,但在行为地法下有行为能力,也可以适用行为地法。

不同法系的行为能力规定

在立法实践中,大陆法系国家主张以本国法为属人法,而英美法系国家采用住所地法作为属人法,因此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格局。例如,经过1964年修改后的《日本法例》第3条规定:“人之行为能力依其本国法。外国人在日本所为的法律行为,虽依其本国法为无能力,但依日本法有能力者,即视为有能力。”而1987年《瑞士联邦国际私法》第35条第1款和第36条第1款规定:“自然人的行为能力,适用自然人的住所地能力的,不得以其住所地法律为理由来否定自己的行为能力。”

我国的行为能力规定

在我国,对于自然人的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主要采取当事人的属人法为准则,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适用行为地(缔约地)法。与国际通行做法不同的是,我国法律规定的自然人属人法,除了兼采自然人本国法和住所地法外,还包括自然人定居国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3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定居国外的,他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适用居国法律。”

根据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79、第180条、第181条的进一步规定:“定居国外的我国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如其行为是在我国境内所为,适用我国法律;在定居国所为,可以适用其定居国法律。”“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进行民事活动,如依其本国法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而依我国法律为有民事行为能力,应当认定有民事行为能力。”“无国籍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一般适用其定居国法律,如未定居的,适用其住所地国法律。”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七章涉外民事关系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在涉外民事关系方面的规定。文章明确了涉外经济贸易、运输和海事纠纷仲裁的适用规则,包括涉外仲裁委员会的设立、聘任外籍仲裁员、证据保全程序、仲裁庭的笔录和证据要点、撤销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情形,以及涉外仲裁裁决在外国的承认和执行等内容

  • 仲裁裁决撤销程序的法律背景及评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生效后实施的仲裁裁决撤销程序及其法律背景。该程序的设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当事人权益并借鉴了国际先进做法,但同时也出现了监督程序缺陷及过度强调法院监督等问题。立法者在制定仲裁法时忽视了国情差异及法院自身监督的重要性。文章还提出

  • 仲裁裁决的申请条件

    关于涉外仲裁裁决的申请条件。首先,当事人申请仲裁裁决需满足双边条约或国际公约的相互承认和执行的条件。其次,仲裁程序必须是正当的且符合规定的仲裁法或选定规则。此外,具有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还需满足已经生效和具有执行内容的要求。最后,提交申请书及相关文件是

  • 土地租赁合同解除的情形

    土地租赁合同解除的情形、纠纷处理及法律适用问题。合同解除包括协议解除、当事人严重违约和情事变更解除。对于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纠纷,有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四种解决方式。审理相关案件时,应注意受理与管辖、诉讼时效、合同无效认定及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的纠

  • 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具体有哪些?
  • 电子合同原始版仲裁有效吗
  • 什么是协议仲裁制度及仲裁协议?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