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私法上,各国对于自然人的行为能力主张依据当事人的属人法来处理。然而,为了确保民商事法律关系的安全与稳定,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如果当事人在其属人法下没有行为能力,但在行为地法下有行为能力,也可以适用行为地法。
在立法实践中,大陆法系国家主张以本国法为属人法,而英美法系国家采用住所地法作为属人法,因此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格局。例如,经过1964年修改后的《日本法例》第3条规定:“人之行为能力依其本国法。外国人在日本所为的法律行为,虽依其本国法为无能力,但依日本法有能力者,即视为有能力。”而1987年《瑞士联邦国际私法》第35条第1款和第36条第1款规定:“自然人的行为能力,适用自然人的住所地能力的,不得以其住所地法律为理由来否定自己的行为能力。”
在我国,对于自然人的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主要采取当事人的属人法为准则,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适用行为地(缔约地)法。与国际通行做法不同的是,我国法律规定的自然人属人法,除了兼采自然人本国法和住所地法外,还包括自然人定居国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3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定居国外的,他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适用居国法律。”
根据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79、第180条、第181条的进一步规定:“定居国外的我国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如其行为是在我国境内所为,适用我国法律;在定居国所为,可以适用其定居国法律。”“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进行民事活动,如依其本国法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而依我国法律为有民事行为能力,应当认定有民事行为能力。”“无国籍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一般适用其定居国法律,如未定居的,适用其住所地国法律。”
仲裁裁决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形式缺陷和实体错误。形式缺陷指裁决不符合某些国家法律规定的特定形式要求,例如未明确标注必要信息或未采用书面形式等。不同国家对于形式缺陷的态度不同,一些国家将其作为撤销裁决的理由,而多数国家则允许仲裁庭进行修正。实体错误则
北京仲裁委员会的基本结构、职能以及仲裁协议的详细规则。仲裁委员会是常设机构,负责解决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仲裁协议是当事人同意将争议提交仲裁的书面协议,其形式包括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和其他书面协议。仲裁协议独立存在,不受合同变更、解除等影响的效力。
中国**象屿集团有限公司与**米歇尔贸易公司签署的钢材买卖合同中仲裁条款的效力争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遵循国际商会仲裁院推荐的条款制作,双方约定了仲裁地点为北京,但未明确约定仲裁机构。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根据法律适用原则,应适用中国法律作为仲裁条款
仲裁裁决不予执行的情形。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仲裁裁决存在无仲裁条款或协议、裁决事项超范围、违反法定程序、缺乏主要证据支持、适用法律错误、仲裁员行为违法等情形时,人民法院有权裁定不予执行。裁定结果会通知双方当事人和仲裁机构,当事人可重新申请仲裁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