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四条规定,当合同陷入履行不能的情况下,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时,当事人具有解除合同的权利。具体情形包括:
当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债务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通过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对方可以解除合同。
债务人迟延履行主要债务,并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对方可以解除合同。
债务人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导致合同无法实现,对方可以解除合同。
除了上述情形外,法律还规定了其他导致合同无法履行的情形。
根据不同情况,合同履行不能会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
如果合同自始履行不能,无论是否可归责于债务人,债务人都应承担违约责任,但可以免除实际履行责任。债权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如果违约行为构成犯罪,违约人还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如果合同全部不能履行是由于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导致的,债务人应免除实际履行责任,但仍应承担违约责任。债权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
如果合同一时不能履行是由于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导致的,在不能原因消除后,债务人应履行原债务,并承担违约责任。但在此情况下,履行不得违反《合同法》第110条的规定。
如果合同履行不能只是部分,债务人可以解除不能履行部分的实际履行责任,但对于能够履行的部分仍应继续履行,同时还需承担违约责任。如果部分履行不能导致债权人无法实现订约目的,债权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
合同无效的情形以及合同未履行的处理方式。合同无效的情形包括欺诈、胁迫、恶意串通等,而合同未履行时当事人应承担违约责任。可以采取书面通知、解除合同、要求承担违约责任等方式处理。同时,《合同法》第110条规定了在某些情况下,对方不能要求履行合同。
涉外经济合同的法律约束力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合同一经成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需按约定履行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合同的中止履行需有确切证据,并立即通知另一方。违约方需承担相应赔偿责任,赔偿应相当于受损方所受损失。同时,采取补救措施是另一方的权
中国法律中的瑕疵履行概念,介绍了其与不能履行、迟延履行和拒绝履行的区别,重点分析了加害给付与瑕疵履行的不同点。瑕疵履行虽然履行存在缺陷,但仍可视作一种履行行为;而加害给付则因履行行为给债权人带来超出履行利益的损害。举例说明了两者在买卖合同中的具体表现
二房东违法转租的法律后果。出租人可以选择解除合同导致转租关系终止,次承租人无权要求出租人承担违约责任,其请求权取决于其是否善意。承租人自行转租属于违约行为,但出租人的所有权并未受到侵害,承租人收取的租金是有法律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