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招标人不得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了招标人不得排斥投标人的行为,具体包括以下情形:
招标人就同一招标项目向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提供有差别的项目信息,属于以不合理条件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的行为。
招标人设定的资格、技术、商务条件与招标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不相适应或者与合同履行无关,也属于以不合理条件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的行为。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以特定行政区域或者特定行业的业绩、奖项作为加分条件或者中标条件,属于以不合理条件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的行为。
招标人对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采取不同的资格审查或者评标标准,也属于以不合理条件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的行为。
招标人限定或指定特定的专利、商标、品牌、原产地或供应商,同样属于以不合理条件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的行为。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非法限定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的所有制形式或者组织形式,也构成以不合理条件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的行为。
招标人以其他不合理条件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同样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三条的规定,招标人有限制或排斥潜在投标人的行为之一的,由有关行政监督部门依照招标投标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进行处罚。具体包括以下情形:
依法应当公开招标的项目不按照规定在指定媒介发布资格预审公告或者招标公告的,将受到有关行政监督部门的处罚。
在不同媒介发布的同一招标项目的资格预审公告或者招标公告的内容不一致,影响潜在投标人申请资格预审或者投标的,同样会受到有关行政监督部门的处罚。
对于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如果招标人不按照规定发布资格预审公告或者招标公告,构成规避招标的情形,将依照招标投标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敲诈勒索罪与串通投标罪的区别。敲诈勒索罪指通过暴力、威胁手段迫使他人提供借款或干扰社会秩序的行为,而串通投标罪则是投标者之间串通投标报价或招标者串通投标,损害招标人和其他投标人的利益。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在侵犯客体、行为表现等方面也存在不同。
中标单位不履行合同所承担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关的法律要求。中标单位违约将导致履约保证金不予退还、赔偿损失,并可能面临取消投标资格和营业执照被吊销的处罚。同时,招标人和中标人也有特定的法律要求和责任,包括招标人需遵守发出中标通知书、确定中标人、订立合同等要
投标过程中的各种具体要求。投标人需明确资金来源、确保供应商的资格、满足货物原产地要求,并以书面形式进行投标。投标价格、货币规定、修改和撤消投标的规定都需要严格遵守。评标委员会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进行评审,并向招标人提出书面报告,推荐中标候
工程投标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工程中标价是否包含税金取决于是否单独说明,默认包括税金。工程招标投标程序包括开标、评定标和投标等环节。开标需公开进行,邀请相关人士参加;评定标中,评标委员会负责审查投标文件并向招标人推荐中标候选人;投标过程中,投标人需按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