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当竞争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
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一)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主体是经营者。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的规定,经营者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上的违法主体。对于经营者的确定内涵,同条第3款指出: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和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在司法实践中,某些从事带有营利或收费性活动的事业单位,如医院、科研院所、学校等应当视为经营者。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发生在市场竞争活动之中。只有在市场竞争活动中才可能产生不正当竞争行为,非市场竞争行为不可能成为不正当竞争行为。这一特征是不正当竞争与一般民事侵权行为的区别所在。例如,对技术秘密权的侵犯,侵权人与受害人无竞争关系时应以一般侵权行为论,只有在侵权人与受害人存在竞争关系、以此损害受害人的竞争优势的情况下才构成不正当竞争。
(三)不正当竞争行为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谓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一是指行为违反该法的列举性规定,二是指行为违反该法的一般性规定,三是指行为违背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违背公认的商业道德。
(四)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人损害的主要是同业经营者。反不正当竞争法列明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是经营者对同业经营者造成损害的行为。经营者对其他人造成损害的,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范畴,应以其他法律处理。但是,由于竞争的广泛性,在不同行业的经营者之间也存在不正当竞争的可能。如某食品生产企业在宣传该食品的药用价值时,以比较广告的形式对某种药品进行贬损,那么该食品生产企业的行为就构成了对不同行业的药品生产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五)行为结果对其他经营者造成损害,并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不正当竞争是一种有目的的排他性的行为,是以侵害相关竞争对手合法权益为直接目标的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后果,不仅损害竞争对手,更重要的是阻碍市场竞争运行机制、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有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只要行为出现就应当承担法律责任,而无须考虑损害结果的发生。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的虚假广告典型案例,包括“欧*雅”品牌因发布虚假广告被罚20万元的情况。文章解释了虚假广告的定义,涉及的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对于虚假广告的处罚措施。同时强调了对于虚假广告行为的严厉打击,以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市场公平竞争。
公务员组织传销犯罪的管辖问题。依据我国法律,公务员组织传销犯罪属于普通刑事案件,由犯罪所在地的公安机关负责侦查。而职务犯罪如贪污贿赂等则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自诉案件则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
传销团伙作案的量刑问题。在中国,组织和指挥传销活动的人,以及通过欺诈手段获取财产、对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破坏的人,将面临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款等刑罚,行为特别严重者刑罚更重。而一般的金字塔销售参与者不会受罚,但可能因违反公共安全规定被起诉。此外,
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的列举,将商业秘密划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概念和区别如下:。同时,有些国家则把管理秘密纳入技术秘密或经营秘密之中,并不作为单独的一种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