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抗诉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如果原判决或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即证据量不足以支持原判决或裁定的结论,那么可以提起民事抗诉。
如果原判决或裁定适用法律出现错误,即法律适用不当导致判决或裁定错误,那么可以提起民事抗诉。
如果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违反了法定程序,可能会影响案件的正确判决或裁定,那么可以提起民事抗诉。
如果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时存在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行为,那么可以提起民事抗诉。
民事抗诉案件的办理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人民检察院受理民事抗诉案件的来源包括民事诉讼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的申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以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他机关的转办、上级人民检察院的交办以及人民检察院自行发现。
有抗诉权或有提请抗诉权的人民检察院受理的民事抗诉案件,如果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抗诉条件,人民检察院应当在受理之日起规定的期限内立案。立案时,应当通知申诉人和其他当事人。
人民检察院立案后,应当及时指定检察人员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进行审查。对不服人民法院生效判决或裁定的案件,应当就民事判决或裁定是否符合法定的抗诉条件进行审查。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民事案件时,应当以原审案卷为基础进行审查,原则上不进行调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中关于再审申请次数限制的规定。当事人对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存在明显错误的情况下可以向上一级或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再审申请次数有限制。具体限制包括被驳回后的再次申请、经过再审判决的案件再次申请以及检察院作出不予建议或抗诉后的申请,
刑事诉讼中判决和裁定的法律效力问题。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逾期未上诉、抗诉的判决、裁定,终审的判决和裁定,以及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判决和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判决都具有法律效力。这些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是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按照法律流程作
我国再审程序的定义和具体操作方式。当事人、法院和检察院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启动再审程序。当事人认为错案时可以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再审;法院发现错误时可依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检察院对确有错误的判决和裁定可以抗诉再审。
高院再审直接改判的救济途径。对此,当事人可通过申请抗诉、申请再审和上诉三种途径进行救济。如当事人对高院再审判决不服,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抗诉,或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或上诉。这些途径为当事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