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不执行法院判决结果的行为,情节严重。那么,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标准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在新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修订以前,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作为自诉案件处理,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
新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修订后,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改为公诉案件,但仍规定由作出原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进行管辖。然而,这种管辖方式存在以下弊端:
原审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裁定后,需要兼任证人和审判者的角色,来证明原判决、裁定的生效与否以及当事人是否拒不执行。这种做法明显违背了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和法律规定。
刑事审判部门可能因为与执行部门的关系密切和长期存在,而在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时,对执行部门执行过程中的不良问题,尤其是涉及滥用职权或失职行为的问题,可能会退缩甚至偏袒。
原审人民法院在执行原判决、裁定时,与当事人形成了实质上的利害关系。原判决、裁定的生效与否、原审人民法院是否依法执行、当事人是否拒不执行等问题直接关系到原审人民法院的执法水平、影响和形象,也直接关系到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和判决履行义务的忠实进行。在存在这些利害关系的前提下,再由原审人民法院进行审理,既违反了刑事诉讼上的回避制度,也难以保障审判的公平与正义。
在公安机关侦查完毕和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之前,原人民法院对于当事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案件事实可能已经主观先入为主,失去了客观中立的立场。如果再由其进行审判,实际上在正式开庭审理前就已经变成程序性的审查,达到了实质性审查的确信。这样的做法明显违背了现行刑诉法的立法精神和规定要求。
公司被执行期间是否可以更换法人代表的问题。我国法律并未禁止在公司被执行期间进行法人代表的变更,但会受到一定限制。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可以传唤或拘传被执行人或其法定代表人等接受调查询问。执行程序的发生需具备特定条件,如具备作为执行根据的法律文书且已发
普通债权和罚金的执行顺序以及罚金与罚款的区别。在执行顺序上,当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足以支付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时,应按照一定顺序执行,普通债权在罚金之前执行。罚金与罚款在性质、决定机关、法律依据和适用对象上存在明显不同。
法人和执行董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的定义、特点和职责。法人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组织,承担有限民事债务。而执行董事在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中设立,可以兼任公司经理,其职权由公司章程规定。公司的股东根据其公司类型和出资额度承担责任。
交通事故调解书的法律效力问题。当事人可向公安交管部门请求调解或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调解协议依赖双方自愿履行,不具备法律上的强制力。公安交管部门的调解书不是诉讼前置程序,如对方反悔并起诉至法院,当事人可将调解书作为证据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