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不执行法院判决结果的行为,情节严重。那么,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标准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在新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修订以前,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作为自诉案件处理,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
新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修订后,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改为公诉案件,但仍规定由作出原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进行管辖。然而,这种管辖方式存在以下弊端:
原审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裁定后,需要兼任证人和审判者的角色,来证明原判决、裁定的生效与否以及当事人是否拒不执行。这种做法明显违背了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和法律规定。
刑事审判部门可能因为与执行部门的关系密切和长期存在,而在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时,对执行部门执行过程中的不良问题,尤其是涉及滥用职权或失职行为的问题,可能会退缩甚至偏袒。
原审人民法院在执行原判决、裁定时,与当事人形成了实质上的利害关系。原判决、裁定的生效与否、原审人民法院是否依法执行、当事人是否拒不执行等问题直接关系到原审人民法院的执法水平、影响和形象,也直接关系到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和判决履行义务的忠实进行。在存在这些利害关系的前提下,再由原审人民法院进行审理,既违反了刑事诉讼上的回避制度,也难以保障审判的公平与正义。
在公安机关侦查完毕和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之前,原人民法院对于当事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案件事实可能已经主观先入为主,失去了客观中立的立场。如果再由其进行审判,实际上在正式开庭审理前就已经变成程序性的审查,达到了实质性审查的确信。这样的做法明显违背了现行刑诉法的立法精神和规定要求。
失信人员签订的合同效力问题。失信人员通过欺诈手段签订的合同无效,涉及较大金额可能构成犯罪。同时,《合同法》规定了一些合同无效的情形。对于失信被执行人,法院可以进行信用惩戒并限制其高消费,包括限制乘坐高档交通工具、高消费场所消费等行为。
我国关于执行法官回避的决定权的问题。院长一般决定执行法官的回避,但如果执行法官是院长本人,则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在特定情况下应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申请他们回避,包括是当事人或近亲属、与案件有利害关系、与当事人有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审理的关系等情况。
因涉嫌犯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于2014年6月13日被刑事拘留,2014年6月27日被逮捕,现羁押于XX县看守所。XX县人民检察院以修检公诉刑诉1XX号起诉书指控被告人尹某某犯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于2014年8月13日向本院提起公诉。判决生效后,被告人尹某某采取长期躲避、假离
人民法院判决生效以后,当事人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履行法院判决的给付义务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人民法院进入强制执行程序后,被执行人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人民法院可以直接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处以刑罚。这些人员为了本单位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