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执行程序 > 执行中止和终结 >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标准是如何的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标准是如何的

时间:2024-10-19 浏览:2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74801
对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标准是如何的,你了解吗?相信还有不少人对此还有疑问,针对这个问题,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相关的内容,下面由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标准的解析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不执行法院判决结果的行为,情节严重。那么,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标准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修订前的标准

在新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修订以前,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作为自诉案件处理,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

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修订后的标准

新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修订后,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改为公诉案件,但仍规定由作出原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进行管辖。然而,这种管辖方式存在以下弊端:

1. 原审人民法院双重身份

原审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裁定后,需要兼任证人和审判者的角色,来证明原判决、裁定的生效与否以及当事人是否拒不执行。这种做法明显违背了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和法律规定。

2. 刑事审判部门的偏袒

刑事审判部门可能因为与执行部门的关系密切和长期存在,而在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时,对执行部门执行过程中的不良问题,尤其是涉及滥用职权或失职行为的问题,可能会退缩甚至偏袒。

3. 判决执行与法院利害关系

原审人民法院在执行原判决、裁定时,与当事人形成了实质上的利害关系。原判决、裁定的生效与否、原审人民法院是否依法执行、当事人是否拒不执行等问题直接关系到原审人民法院的执法水平、影响和形象,也直接关系到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和判决履行义务的忠实进行。在存在这些利害关系的前提下,再由原审人民法院进行审理,既违反了刑事诉讼上的回避制度,也难以保障审判的公平与正义。

4. 主观先入的立场

在公安机关侦查完毕和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之前,原人民法院对于当事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案件事实可能已经主观先入为主,失去了客观中立的立场。如果再由其进行审判,实际上在正式开庭审理前就已经变成程序性的审查,达到了实质性审查的确信。这样的做法明显违背了现行刑诉法的立法精神和规定要求。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销售未遂的行政处罚程序及原则

    销售未遂的行政处罚程序及原则。对于销售未遂的轻微违法行为可不予处罚,构成违法行为则采取相应措施。行政处罚程序包括调查取证、告知权利、听取陈述等步骤。执行行政处罚时应遵守当事人自觉履行、不停止执行等原则,可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处罚决定得到履行。

  • 执行董事与经理的身份和职权

    执行董事与经理的身份和职权。执行董事可以是公司的股东或员工等,其资格需在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执行董事与总经理的产生方式、职权及作用不同。在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中,如果没有设立董事会,可以设立一名执行董事代替。执行董事主要负责企业战略发展,而总经理则

  • 姜海龙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

    姜海龙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姜海龙作为被执行人,在法院判决生效后未能自动履行赔偿义务,甚至在被拘留期间仍不履行义务并擅自转卖法院查封的财产。法院通过自诉方式启动追诉程序,最终促使姜海龙履行了赔偿义务。另外,还介绍了杨玉道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一案的处理

  • 诉讼保全的方式及申请程序

    诉讼保全的方式及申请程序。当事人可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申请诉讼保全,并需明确选择财产保全措施。执行前保全指在法律文书生效和执行前采取的保全措施,债权人需及时申请。对到期债权的执行程序有明确规定,包括异议期和异议处理。法院在保全措施中需防范被执行人与第三

  • 被强制执行跑掉的后果
  • 执行庭案件审批的时限
  • 使用微信、支付宝支取、隐藏存款可构成拒执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