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侵权案件的地域管辖,主要遵循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则。具体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规定,针对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应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为了明确侵权行为地,2015年2月4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十四条对侵权行为地进行了具体界定。该解释规定,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对于信息网络侵权行为,该解释第二十五条规定,侵权行为实施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所在地,侵权结果发生地包括被侵权人住所地。
网络用户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主要涉及以下几种类型:
由于网络的活跃度,社会不文明、不道德现象受到了谴责。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一些问题仍然存在争议,例如人肉搜索行为是否合法,网络信息泄漏如何判定等。《侵权责任法》首次规定了网络侵权责任,并明确规定了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商利用网络侵犯他人民事权益应承担的侵权责任,填补了网络侵犯他人名誉权行为的空白。
对于侵犯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网友和网站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基于网络活动的便捷性和商务性,通过网络侵害财产利益的情形较为常见。例如窃取他人网络银行账户中的资金,以及侵害网络虚拟财产,如窃取他人网络游戏装备、虚拟货币等。
网络侵权还主要表现为侵犯他人著作权和商标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的管辖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案例分析涉及四海电视公司诉重庆五湖媒体等侵犯其著作权案,法院认定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所在地为侵权行为地
网络侵权案件的物证及其重要性。网络侵权行为的责任主体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络用户,主要侵犯名誉、隐私、肖像和财产权等民事权益。处理网络侵权需要有充分的物证,但数字化技术使得网络证据认定困难。网络侵权区别于传统侵权,包括认定难度、侵权主体、后果、司法管
被侵权人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间接侵权行为提起诉讼,应依据民事诉讼法有关侵权行为的管辖规定来确定,其中可以侵权结果发生地的人民法院来管辖。二是被侵权人的住所地。网络用户如果在网络平台上针对他人的名誉等实施侵害的,如果该网络平台的服务提供者经通知不加以消除
传统的司法管辖理论是以地域、当事人的国籍和当事人的意志为基础的。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9条对侵权案件的管辖是这么规定的,“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网络侵权案件与一般侵权案件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一定的差异。就国内司法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