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立案的首要条件是存在着某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 犯罪行为必须符合刑法的规定,即构成犯罪行为。只有犯罪行为才能立案追究。如果行为不构成犯罪,就不能立案。如果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条第1项的规定,存在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但情节轻微且危害不大,不认定为犯罪行为,就不应立案。立案是追究犯罪的开始,所谓有犯罪事实仅指发现存在某种危害社会、触犯刑律的犯罪行为。至于犯罪的整个过程、具体情节和犯罪人的身份等,并不要求在立案时全部弄清楚,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立案后的侦查或审理活动来解决。
2. 必须有一定的事实材料证明犯罪事实确已发生。这包括犯罪行为已经实施、正在实施或者是预备犯罪。
刑事立案还需要符合依法应当追究犯罪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要求。只有当犯罪事实符合依法需要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情况下,才有必要且应当立案。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条的规定,以下情况不追究刑事责任:
七年前案件是否可以翻案的问题。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是否可翻案取决于是否超过追诉时效。若案件已立案或符合特定情形,则不受追诉时效限制。此外,《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也提供了具体的规定和条件。
人民法院不予立案的六种情形,包括违法起诉、涉及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国家安全、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以及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的事项。同时,也列举了法院应当立案的五种情形,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执行案件以及赔偿申请。
刑事案件中的撤案程序。在派出所立案侦查过程中,若事实不清或证据不足,可停止侦查。自诉刑事案件中,自诉人可在判决前与被告人和解或撤回自诉,但涉及特定情况则不适用调解。公诉案件的撤案决定权在检察机关,受害者可就刑事附带民事部分接受调解。根据刑事诉讼法,特
医疗事故罪的立案标准及相关问题。文章指出,医疗事故罪的立案是刑事诉讼的开始,其立案材料来源多样。当前司法实践中存在医疗事故刑事案件立案难的问题,原因在于相关法规不完善以及行政处理与司法诉讼衔接不规范。为解决这个问题,应完善诉讼机制,法院应享有是否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