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消费权益 > 经营者义务 > 经营者其它义务 > 经营者带有欺骗性的主要情形有哪些

经营者带有欺骗性的主要情形有哪些

时间:2024-09-03 浏览:1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79746
商标带有欺骗性是指商标容易使相关公众对商品的产地、质量、品质、特性等产生不正确的认知,从而误导消费者。那么经营者带有欺骗性的主要情形有哪些呢?带有欺骗性的商标有哪些内容呢?如果您想了解以上内容可以认真阅读以下手心律师网小编悉心为您准备的以下相关阅读材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经营者带有欺骗性的主要情形

一、易使公众对商品质量等特点产生误认

根据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七)项的规定,对于商标标志的“欺骗性”,可以解释为“误认”。除了明确规定了质量与产地两种具体的误认情形外,该条文还使用了一个“等”字来概括与质量特点相类似的误认情形。在实践中,商标标志带有欺骗性的主要情形包括:

第一:易使公众对商品质量等特点产生误认。

质量是指商品或服务的优劣程度,是一个中性词,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如果商标标志中涉及对商品或服务质量进行描述的文字,往往是积极方面的词汇。然而,如果商品或服务本身并不具备商标标志描述的质量特点,就容易使公众将商品或服务与这种质量特点相联系,并可能导致公众误认商品或服务具有这种质量特点。

第二:易使公众对商品产地产生误认。

对于商标标志中含有地名的审查或审理可能会涉及我国商标法中的多个条款。根据我国现行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一)项和第(二)项的规定,我国国名和外国国名(除非该国政府同意)不得作为商标使用。同时,我国现行商标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我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名称和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也不得作为商标使用。

第三:易使公众对商品生产者产生误认。

根据《商标审查及审理标准》,如果商标由企业名称构成或包含企业名称,而该名称与申请人名义存在实质性差异,容易使公众对商品或服务来源产生误认,这种情形被归入到第二次修正的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八)项中的“其他不良影响”的范围内。

带有欺骗性的商标

一、容易使相关公众对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品质、功能、用途、原料、内容、重量、数量、价格、工艺、技术等特点产生误认

带有欺骗性的商标是指那些容易使相关公众对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品质、功能、用途、原料、内容、重量、数量、价格、工艺、技术等特点产生误认的商标。

二、容易使相关公众对商品或服务的产地来源产生误认

带有欺骗性的商标还包括那些容易使相关公众对商品或服务的产地来源产生误认的商标。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网红带货被指虚假宣传,如何判定虚假宣传

    网红带货中的虚假宣传问题,并介绍了如何判定虚假宣传。根据广告法,虚假宣传包括夸大商品效能、虚构使用效果、描述与事实不符等行为。发布虚假广告的主体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和发布者如知道或应该知道广告虚假仍发布的需承担连带责任。消费者可要求赔偿,并寻

  • 食品生产经营者索证的法律规定

    食品生产经营者索证的法律规定。内容包括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采购食品及其原料时需向销售者索取卫生质量检验合格证或化验单的行为,以及不同情况下索证的具体要求和规定。同时,还规定了哪些机构出具的卫生检验合格证或化验单有效,以及证书内容的要求。

  • 经营者应履行的告知义务是什么

    经营者应履行的告知义务,包括发现商品或服务存在缺陷时应立即向行政部门和消费者报告,并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同时,还详述了经营者应遵守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各项义务,如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义务、保障商品和服务安全的义务、真实信息提供的义务等。此外,还提到

  • 售卖三无产品被起诉至法院,法院会如何判决

    售卖三无产品被起诉至法院的情况。法院会根据具体案情判决,若经营者无法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商品符合法律要求,一般会裁定经营者败诉。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经营者需承担相应民事责任,消费者可要求三倍赔偿。同时,消费者可向相关部门举报,保护自身权益。

  • 知识产权相关法律都有哪些
  • 经营者带有欺骗性的主要情形有哪些
  • 商标是商品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