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私核材料罪是指违反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携带、运输、邮寄核材料进出国(边)境的行为。该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
走私核材料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对核材料的禁止进出口制度,对象是核材料。核材料的定义根据我国1989年1月10日加人的《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的规定,包括除钵一238同位素含量超过80%以外的钵、铀一233、同位素235或233浓缩的铀、非矿石或矿渣形成的含天然存在的同位素混合物的铀,以及任何含有上述成分的材料。其中,同位素235或233浓缩的铀是指含有同位素238的丰度比大于天然存在的同位素235对同位素238的丰度比的铀。
走私核材料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携带、运输、邮寄核材料进出国(边)境的行为。逃避海关监管包括绕过关口、非法携带、运输核材料进出境以及采用隐匿、伪装、假报等手段欺骗海关。走私核材料的行为还包括通过藏匿、伪报等方法逃避邮检和海关查验,非法邮寄核材料进出国(边)境等。此外,走私核材料罪还包括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购核材料、在内海、领海运输、收购、贩卖核材料以及为走私核材料的犯罪分子提供贷款、资金、帐号、发票、证明或其他方便条件等非典型行为。
走私核材料罪的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单位。
走私核材料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即明知是核材料而仍然非法携带、运输、邮寄,企图使之进出国(边)境。过失不能构成本罪,如果行为人不知自己所携带、运输或邮寄的是核材料,则不能以本罪论处,构成犯罪的应以其他罪名如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等处罚。至于走私核材料的目的,一般是为了牟利,但是否具有这种目的并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犯走私核材料罪的量刑标准如下:
犯本罪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况包括多次或大量走私、走私数额特别巨大的犯罪集团中的首要分子或危害严重的主犯、对国家造成严重损失、造成严重的国际影响等。
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
武装掩护走私的,应根据刑法第151条第1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检查的,应以走私核材料罪和刑法第277条规定的妨害公务罪数罪并罚。
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规定。该规定适用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工作。备案原则包括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备案程序要求制定机关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备案,并需要提交备案报告、正式文本和
挪用公款罪的构成及处理方式。法律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且用于个人营利活动构成挪用公款罪,需追缴违法所得。根据不同情况,如挪用时间、是否归还、是否用于营利或非法活动等,对挪用公款罪进行具体认定和处理。追缴违法所得是重要补充措施。
香港地区自杀未遂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参照我国刑法理论,需考虑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和客观方面四个要素来判断。如果自杀未对其他利益造成损害,不构成犯罪;反之则构成犯罪。如战时士兵自杀侵犯了国家安全利益,构成犯罪。乞丐自杀未对其他合法利益造成损害,则不构成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因过失而导致他人死亡的行为。该罪侵犯的对象是他人的生命权,即自然人的生命维持安全利益。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应受到刑法的惩罚。构成该罪的客观方面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素:必须发生致他人死亡的实际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