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同犯罪分赃不清的情况下,可以认定以下三种犯罪分子为主犯:
指在犯罪集团中起到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这包括犯罪集团的组织者、犯罪活动计划的制定者、犯罪计划的实施者或者在幕后策划或现场指挥的人。
指聚众闹事犯罪的聚头,在整个聚众闹事过程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人。聚众犯罪是指纠集多人共同实施一项犯罪活动,如聚众斗殴、聚众哄抢公私财物等。与犯罪集团不同,聚众犯罪是因进行一项犯罪而将众人聚集起来,没有较固定的犯罪组织和成员。
指在共同犯罪活动中,是犯罪结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对社会危害性负主要责任的人。这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犯罪集团中虽然不是组织、领导者,但出谋划策、犯罪活动特别积极、罪恶严重或者对发生危害结果起重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二是在其他共同犯罪中起重要作用,直接造成严重的危害后果或者情节特别严重的犯罪分子。
共同犯罪的犯罪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可以是自然人或单位,或者一方是自然人,另一方是单位。作为自然人构成的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或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不能成为共同犯罪的主体。单位犯罪中,虽然可能有多个成员参与,但单位犯罪是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出现的,不能认为是单位里各成员实行的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的客观方面指各共犯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犯罪行为包括实行行为、组织、教唆、帮助、共谋行为,这些行为都是指向同一目标,彼此联系、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犯罪行为整体。根据共同犯罪的分工不同,承担实行行为的人称为实行犯,承担帮助行为的人称为帮助犯,仅有教唆行为的人称为教唆犯。在共谋的情况下,不作为也认为是共同犯罪的行为。
犯罪的主观方面指共同犯罪必须有共同的故意。共同犯罪的故意包含共同犯罪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各共犯人必须认识到自己在实施某种犯罪行为的同时,也认识到其他共犯人在与自己一起实施该犯罪行为。各共犯人还必须决意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并且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与共同犯罪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共同犯罪的故意要求各共犯人主观上相互沟通、彼此联络,都认识到自己不是在孤立地实施犯罪,而是在和他人一起共同实行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不予逮捕的情况。对于罪行较轻并具有有效监护条件或社会帮教措施的未成年人,一般不予批准逮捕。对于罪行较严重但主观恶性不大、有悔罪表现且具备特定情形的未成年人,也可以依法不予批准逮捕。参考法律规定,对于没有社会危险性或社会危险性较小的未成年犯
刑法第27条第2款关于从犯的刑事责任的规定,以及共同犯罪中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的刑罚量刑原则。对于从犯,其刑事责任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主犯的刑事责任根据其在犯罪中的作用进行量刑;胁从犯因被胁迫程度及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而受减轻或免除处
共同犯罪中主犯、从犯和教唆犯的刑事责任追究方式。主犯需对其参与或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承担刑事责任;从犯则根据参与犯罪的性质、情节及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可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教唆犯的处罚则依据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和对未成年人的教唆情况进行裁定。
传销是否构成共同犯罪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传销活动可以构成共同犯罪。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涉及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共同犯罪的处罚原则根据不同角色在犯罪行为中的责任程度和参与程度来确定相应的刑事责任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