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法》第65条的规定,一般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之后的五年内再次犯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
根据《刑法》的规定,累犯是一种犯罪人类型,指的是在一定期间内再次犯罪的犯罪分子。目前,大多数人将累犯视为一类犯罪人。
累犯是一种量刑情节,对于属于累犯的犯罪人,在量刑时应当考虑从重处罚。
累犯是一项刑罚制度,它是在刑罚量刑阶段,人民法院考虑对犯罪人适用的一项量刑制度。
一般累犯的构成不包括过失犯罪,只限于故意犯罪。
构成一般累犯的前罪和后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这是因为我国刑法以打击故意犯罪为主要任务,并通过累犯从重制度来遏制犯罪人再次犯罪。故意犯罪的实施者具有较大的人身危险性,而过失犯罪者的人身危险性很小甚至没有,因此刑法规定的一般累犯的前后两罪只能限于故意犯罪。
构成一般累犯的前罪和后罪都必须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包括被判处无期徒刑或死缓的犯罪分子,因为他们最终可以通过减刑或假释而回归社会,有可能再次犯罪构成累犯。而“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是指根据后罪的社会危害性及其他情况,实际上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而不是说该罪的法定刑中包含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
构成一般累犯的前提条件是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设立累犯制度的目的是通过对屡教不改的犯罪分子给予从重处罚,使其最终得到改造。只有经过刑罚的执行,才能判断犯罪人是否已经得到改造,是否还会实施犯罪。
构成一般累犯的时间条件是后罪发生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假释期满之后的五年内。犯罪人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假释期满后的一定时期是其重新适应社会的过渡时期,也是其重新犯罪的危险期。刑法规定的前后两罪的时间间隔实际上就是这一过渡时期。只有在这一过渡时期之后,特殊预防目的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适当延长这一过渡时期,可以更好地激励刚刚回归社会的犯罪人遵纪守法,重新做人。修订后的刑法将两罪的间隔时间修改为五年,正是体现了这一精神。
关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法律解释及其实践案例。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相关解释,旨在加大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文中详述了一夫妻因逃避法院判决而面临法律制裁的实例,包括法院的判决、司法拘留以及追加被执行人等过程。最终,法院认定两人
《刑法》关于刑罚执行完毕五年后是否构成累犯的规定。一般来说,五年后不构成累犯,但特定犯罪无论何时再次实施都会构成累犯。文章还介绍了累犯与再犯的区别,包括前罪与后罪的性质、刑罚要求以及时间限制等方面。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关于办理恐怖活动和极端主义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针对恐怖活动和极端主义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所发布的意见。文章详细解释了如何准确认定犯罪,包括组织、领导恐怖组织罪、参加恐怖组织罪和帮助恐怖活动罪等,并明确了数罪并罚的情形。同时,对于资助恐怖活动组织、实施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收受财物后退还或上交的法律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如果工作人员能及时退还或上交财物,将不被视为受贿行为。同时,该政策强调宽严相济的刑事处理原则,准确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对于自首、立功等情节明显的犯罪分子,依法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