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其社会危害程度大于单独犯罪。共同犯罪的自首和单独犯罪的自首都需要符合一般自首的条件,即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然而,由于共同犯罪的复杂性,对于如何认定如实供述罪行的问题具有一定特点。
在讨论共同犯罪的自首时,不能忽略共同犯罪人这一基本线索。我国刑法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四种,主要是按照其在犯罪中的作用进行分类,只有教唆犯是按照分工分类。因此,在我国刑法界对于共同犯罪的自首的论述中,都是基于上述共同犯罪人的法定分类进行的。
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自首时,不仅需要交代自己的犯罪活动,还需要交代所知道的共同犯罪。主犯必须揭发同案犯的罪行。从犯在自首时,除了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还需要交代所知道的直接实施犯罪主犯和胁从犯的罪行。帮助犯在自首时,除了交代自己的帮助行为,还要交代所知道的所帮助的实施犯的行为。胁从犯在自首时,不仅需要交代自己在被胁迫情况下实施的犯罪,还需要交代所知道的胁迫自己犯罪的胁迫人所实施的相应罪行。
教唆犯在自首时,除了交代自己的教唆行为,还需要交代被教唆的具体对象,以及所了解的被教唆人产生犯罪意图后实施犯罪的情况。尽管这种论述详尽,但线索略显复杂。有些人则完全按照法定分类法——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来论述共同犯罪的自首。然而,这种分类法除了教唆犯以外,对于其他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是根据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来进行的。因此,这种分类法并不能适用于分析共同犯罪的自首问题。因为共同犯罪的自首的特殊性在于如何理解如实供述本人的罪行。在单独犯罪的情况下,罪行的确定是相对容易的,但在共同犯罪的情况下,罪行不是由单个人所为,而是由多人共同实施。因此,对于确定罪行范围,对于判定自首条件是否成立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刑法第27条第1款的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人被称为从犯。从犯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即对共同犯罪的形成与共同犯罪行为的实施、完成起次于主犯作用的犯罪分子;二是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即为共同犯罪提供有利条件的犯罪分子,通常是指帮助犯。从犯是相对于主犯而言的。主犯是共同犯罪中的核心人物,没有主犯就不可能成立共同犯罪。在共同犯罪中,只有主犯(须二人以上)没有从犯的情况存在,而只有从犯没有主犯的情况则不可能存在。
从犯也应对自己参与的全部犯罪承担刑事责任,但根据刑法第27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投案自首的时间限制和相关规定。自动投案必须在犯罪嫌疑人尚未归案前进行,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甚至犯罪较轻者可免除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
轻微追尾逃逸后自首的法律处罚。首先,文章阐述了自首的认定标准和从宽处罚的原则。其次,介绍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处罚,包括可能面临的刑事责任和保险赔偿问题。再次,描述了肇事逃逸造成严重后果的法律处理。最后,针对轻微追尾逃逸后自首的情况,文章指出将根据
挪用公款罪的数额巨大标准,根据刑法第384条的规定,详细阐述了数额较大、情节严重以及数额巨大的具体标准,并列举了相应的立案情况和刑罚幅度,以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挪用公款罪的严重性。
本法第25条第1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是构成共同犯罪的前提条件,如果利用幼童或精神病人实施犯罪行为,应当认定为是单独犯罪。对共同犯罪人分类的标准是以犯罪人所起的作用为主兼顾分工;本法对共同犯罪人处罚的标准是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