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罪名 > 破坏经济秩序罪 > 投资款被挪用是属于诈骗吗

投资款被挪用是属于诈骗吗

时间:2025-01-13 浏览:4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82303
在现实生活中,有关投资款被挪用的情形我们时常会听闻,这一类案例并不少见。那么,投资款被挪用是否属于诈骗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进行相应的解答,以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以下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投资款被挪用是否构成诈骗罪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资金挪用归个人使用或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且超过三个月未还,或数额较大且进行营利活动或非法活动的,将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若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或数额较大且不退还的,将被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未注册公司的投资款挪用构成诈骗罪

如果对方收到投资款但占为己有且未注册公司,则构成诈骗罪。建议先通过协商要求对方归还投资款,若对方不合作,可以威胁报案并到公安局报案抓人。

金融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金融诈骗罪的判断标准

在确定金融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判断标准中,控制条件被作为第一层面的判断标准,即通过对行为人控制或准备控制他人财物的行为合法性分析,首先确认行为人可能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失控条件被作为第二层面的判断标准,即考察行为人对使财物完全脱离权利人的有效控制是否具有明确的追求,以此作为决定性条件。这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判断体系。

金融诈骗罪的数额标准

数额在公安机关对金融诈骗犯罪进行查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特定数额是决定是否构成诈骗刑事犯罪的标准。根据《追诉标准的规定》中对金融诈骗犯罪和经济犯罪中涉及到数额的具体规定,只有达到规定的数额才能构成刑事犯罪立案、追诉和追究刑事责任;未达到规定数额的则不构成刑事犯罪,只能作为一般违法行为追究相应的民事或行政责任。

金融诈骗罪的犯罪主体

修订后的刑法只规定了单位可以成为金融诈骗犯罪的主体,包括贷款诈骗、信用卡诈骗、保险诈骗和有价证券诈骗。单位是金融活动的主要主体,因此存在单位进行上述诈骗的可能性。而且,单位贷款、信用卡中的单位卡、大户的证券交易和单位投保的数额远超个人。因此,单位进行金融诈骗时危害性更大。修订后的刑法未规定单位成为这四种金融诈骗的主体,这是立法上的疏忽,建议在立法时予以完善。

金融诈骗罪的主观要件

金融诈骗犯罪的主观要件只能由故意构成且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金融诈骗犯罪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因为间接故意不存在犯罪目的,而金融诈骗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从金融诈骗行为方式来看,诈骗人必须实施欺骗手段,如果行为人在采取欺骗手段时存在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是不可能使人上当受骗的。金融诈骗犯罪的故意产生时间有先后之分,只有产生诈骗故意并实施诈骗行为,才能以诈骗犯罪论处。将诈骗时间提前至刚开始进行金融活动之时,据此认为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是不妥的。因此,金融诈骗犯罪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通关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的骗取海关核销行为确定

    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构成条件,以及确定通关走私行为的依据。行为人通过假出口、假结转或利用虚假单证骗取海关核销,导致保税货物脱离海关监管,造成国家税款流失,情节严重者将被追究刑事责任。不可抗力导致的保税货物脱离监管不认定为走私犯罪。同时,文章还区分了

  • 投资电影的欺诈行为及法律应对措施

    电影投资中的欺诈行为及法律应对措施。文章介绍了确认被骗事实并保留证据的方法,同时列举了电影投资中常见的欺诈手法,包括网络小程序欺诈、股票群骗局、联合出品公司欺诈和社交软件三方骗局。文章还引用了《刑法》的相关规定,对欺诈行为进行了法律上的惩处说明。

  • 诱导投资是否构成诈骗

    诱导投资是否构成诈骗的问题。根据我国的刑法规定,利用虚假信息和数据诱导他人投资是诈骗行为,涉及诈骗罪的法律规定。诈骗罪侵犯的是公私财物所有权,要求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财物。文章还介绍了诈骗罪的其他特征,如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等。

  • 诈骗罪与电信诈骗的区别

    诈骗罪与电信诈骗之间的区别及网络诈骗的举报方式。诈骗罪是刑法规定的罪名,而电信诈骗是诈骗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遭遇网络诈骗时,应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尽可能多地留存证据,同时向举报中心提交相关材料,包括打款记录、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

  • 民间投资诈骗的追赔方式
  • 食品犯罪案件中明知的认定
  • 走私罪中的强制措施变更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