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社会危害,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根据不同年龄段对自身行为的认知差异,十岁以下的未成年儿童犯故意杀人罪不承担刑事责任。未满十四周岁的人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即使实施了对社会造成危害的行为,也不能被视为犯罪主体,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
1.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不会被判处死刑(包括死缓)。
4. 对于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不予刑事处罚的情况,可以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对其进行管教;在必要时,政府也可以收容教养。
5. 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自首认定中的自首认定要素和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认定,以及提起自诉的条件。自首认定可从投案的时间、自动性、投案对象和投出对象来把握;如实供述则关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识及未供述真实身份的情况。提起自诉需满足适格自诉人、明确的被告人和具体的诉讼请求,以及属于
寻衅滋事罪的追诉期限及其中情节恶劣的认定。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追诉期限由可能判处的最高刑决定。文章还详细列举了认定情节恶劣的具体情形,包括殴打他人、破坏社会秩序等,并说明了当案件中存在这些行为之一时,应被认定为情节恶劣。
故意杀人罪立案标准:故意杀人罪是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故意杀人罪,就应当立案。不管被害人是否实际被杀,不管杀人行为处于故意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等哪个阶段,都构成犯罪,应当立案追究。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
根据刑法第232条的规定,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应当立案。 故意杀人罪是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故意杀人罪。由于生命权利是公民人身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 因此,不管被害人是否实际被杀,不管杀人行为处于故意犯罪的预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