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未成年人故意杀人的行为除了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外,还会被追究民事赔偿责任。根据该法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通常为其父母)应当承担未成年人故意杀人所引发的民事赔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33条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造成的损害由其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对于未成年人故意杀人所导致的民事赔偿责任,其监护人应当履行赔偿义务。
如果所谓的“儿子”已经成年,他因故意杀人所引发的民事赔偿责任将由其个人承担,而其父母可以选择是否赔偿。
根据我国《刑法》的原则,未成年人犯罪应由其独立承担刑事责任,其父母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然而,如果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造成国家、集体或他人经济损失,根据《民法》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监护人将承担全部民事赔偿责任。
尽管父母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但他们对于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负有相应的道德责任和法定监护责任。根据2013年实施的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有责任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
根据该法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遵守法律,不得有不良行为,如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等不良行为。此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和学校还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吸烟、酗酒,并禁止任何经营场所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
如果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发现未成年人组织或参与不良行为的团伙,应当及时制止,并向公安机关报告。如果他们发现有人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犯罪,也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
自首认定中的自首认定要素和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认定,以及提起自诉的条件。自首认定可从投案的时间、自动性、投案对象和投出对象来把握;如实供述则关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识及未供述真实身份的情况。提起自诉需满足适格自诉人、明确的被告人和具体的诉讼请求,以及属于
寻衅滋事罪的追诉期限及其中情节恶劣的认定。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追诉期限由可能判处的最高刑决定。文章还详细列举了认定情节恶劣的具体情形,包括殴打他人、破坏社会秩序等,并说明了当案件中存在这些行为之一时,应被认定为情节恶劣。
电动车被盗后,赔偿金额应根据实际损失计算,行为人需赔偿受害人的损失。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告人包括刑事被告人、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的法定代理人或监护人、已被执行死刑的罪犯
当发生民事纠纷需要赔偿但义务人无力赔偿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根据法律规定,如果未成年人犯罪造成损失,应由其父母赔偿;如果有其他人参与作案,无论是否构成犯罪,都要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