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解释》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协助人民政府从事七项行政管理工作时,属于“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能够成为贪污贿赂罪的犯罪主体。在农村中,村民委员会和村党支部委员会是最基本的两个组织,两个组织的成员都按月从镇政府领取工资,村集体不给他们发放报酬或工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的规定,村党支部同村民委员会在农村的作用基本相同。
大学生村官被选派到任后从事的是协助当地村民选举的村官进行村务的管理工作,有些大学生村官甚至是直接对村内事务进行管理。与此同时,这些大学生村官直接受政府组织、领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条的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以上法律规定,可以明确村经济合作社是独立于村委会的基层组织,由于不具有行政管理工作性质,其成员不具有职务犯罪主体资格。
根据《刑法修正案(七)》第十一条的规定,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主体包括与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人员(包括近亲属)以及离职国家工作人员。本文重点考虑离职的村基层组织人员能否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犯罪的问题。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的影响力是一种非职权影响力,对直接帮请托人实现不正当利益的国家工作人员而言,不是一种制约性的作用力,是基于从前的职权所形成的影响力。对于离职的村基层组织人员而言,只有在职协助行政管理行为时才具有准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一旦离职,就丧失了协助行政管理行为这一准国家工作人员的条件,也就无法被视为“离职国家工作人员”。如果确实对正在“公务”的曾经下属或者关系密切的村基层组织人员加以影响,为请托人获得不当利益而索贿、受贿的,只构成关系密切人员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贪污受贿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贪污受贿犯罪侵犯了国家廉政建设制度,被列为专门章节,作为独立的类罪。构成要件包括侵害国家廉政制度的行为,情节严重,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主观方面为故意构成。对贪污受贿犯罪的打击是当前反腐
关于挪用公款数额较大面临的刑事责任。依据司法解释,具体数额较大包括挪用公款一万元至三万元或十五万元至二十万元的情形。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根据不同数额也有相应的刑事责任。各高级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执行标准并报最高法备案。对于挪
职务侵占罪是指非国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该罪的犯罪对象必须是非国有公司、企业、社会团体或经济组织的管理人员及职工,且数额必须较大。如果行为没有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则不能构成该罪。与职务侵占罪不同
组织性贿赂,其与普通财产型贿赂是有联系的,都是针对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实施的贿赂行为,其目的在于利用上述对象的职务之便来谋取非法利益。依据我国《刑法》对于性贿赂犯罪:受贿者通常是依据犯罪的数额来定罪量刑,这里所说的犯罪数额即受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