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情况下,可以要求撤回对挪用公款的起诉:
(1) 发现不存在犯罪事实。
(2) 发现犯罪事实并非被告人所为。
(3) 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挪用公款罪的主体包括国家工作人员,即从事公务的国家机关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人事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被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还包括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其他人员。
挪用公款罪侵犯的客体是公款的使用权、国家机关的威信以及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等。该罪既具有侵犯财产的性质,又具有严重的渎职性质。
挪用公款罪的相关法律依据是《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
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且超过三个月未还,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且进行营利活动或非法活动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若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或数额较大且不退还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从事公务的国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国有单位的人员以及被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国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国有单位的人员,若有上述行为,将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该罪行侵犯的是公共财产所有权及国家财经管理制度,行为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表现是未经批准擅自挪用公款。根据相关法律,挪用公款罪包括挪用公款用于个人目的、进行非法活动,挪用数额较大的公款从
挪用公款是否构成犯罪及相应的处理措施。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从事非法活动或营利活动,数额达到一定标准将构成挪用公款罪,由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负责立案侦查。对于未达标准的行为,将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发现挪用公款行为应立即报案,以确保合法处理。
人民法院裁定准许原告撤诉后,原告以同一事实和理由重新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立案。准予撤诉的裁定确有错误,原告申请再审的,人民法院应当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撤销原准予撤诉的裁定,重新对案件进行审理。
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自诉状或口头告诉第2日起15日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并书面通知自诉人或带为告诉的人,对于已经立案的,经审查缺乏罪证的自诉案件,如果自诉人提不出补充证据,应当说服自诉人撤诉或裁定驳回起诉。但当自诉人又提出新的足以证明被告有罪的证据而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