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判断“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程度,关键在于对“恶劣”一词的把握,即什么程度才算是恶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把握:
首先,要看案件本身性质是否恶劣。社会影响的恶劣程度取决于案件本身性质的严重程度。具有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等情节的渎职犯罪,从行为方式上来讲,要比一般的渎职犯罪情节更为恶劣。
其次,要看案件本身是否能够引发恶劣的社会影响。恶劣的社会影响可以分为已经显现和尚未显现两种情况。显现的恶劣社会影响较易认定,比如在一定区域内引起社会不稳定等。但有些本应显现的恶劣社会影响却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显现或者未能及时显现。有无社会影响的关键在于案件本身是否具有引发这种社会危害性。只要案件本身能够引发恶劣社会影响,即使没有引发,潜在的危害也是客观存在的。因公权力控制未能引发的情况,不影响对“恶劣社会影响”的认定。因为,公权力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如果将公权力的结果作为给渎职者减轻责任的条件,就违背了社会公众的利益。
最后,要综合判断物质性损害与非物质性损害。在司法实践中,许多渎职行为导致的损害后果既有物质性的损失,也有非物质性的损害。当物质性损害不满足立案标准,且非物质性损害后果也不是十分明显时,就需要综合考虑两者的情况进行判断。
因此,在判断“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程度时,需要综合考虑案件本身性质的恶劣程度、案件本身是否能够引发恶劣的社会影响以及物质性损害与非物质性损害的情况。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超越职权,违法决定、处理其无权决定、处理的事项,或者违反规定处理公务,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根据该规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滥用职权案应予立案:
对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若符合刑法第九章所规定的特殊渎职罪构成要件,按照该特殊规定追究刑事责任。若主体不符合特殊渎职罪的主体要件,但涉嫌滥用职权的行为符合上述规定的情形之一,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的规定以滥用职权罪追究刑事责任。
滥用职权是否属于监察委管辖范围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滥用职权罪是监察委有权管辖的范围之内的。监察委作为监察机关,对行使公权力的行为进行监督,包括滥用职权行为。监察委有权对滥用职权行为进行调查、审查和追究责任,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保
生产销售伪劣防护产品和假劣药品的法律责任。在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期间,生产销售伪劣防治产品、物资或假药劣药构成犯罪,将依法从重处罚。文章还介绍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注意事项,包括掺杂掺假、以假充真等行为的认定,以及销售金额和货值金额的计算方
社会团体成员是否构成滥用职权罪的问题。罪行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在人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导致重大损失将受到刑法处罚。社会团体成员若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中滥用职权造成损失,也将面临刑事责任追究。
玩忽职守罪的刑事责任相关问题。文章介绍了玩忽职守罪的定义及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同时详细阐述了玩忽职守行为与造成的重大损失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构成玩忽职守罪的行为必须具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过失构成玩忽职守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