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以下情形之一应当认定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以下情形之一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
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以下情形之一应当认定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
如果一年内多次实施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的行为未经处理,并且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转发次数累计达到构成犯罪的程度,应当依法定罪处罚。
如果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的行为情节恶劣,且破坏社会秩序,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如果编造虚假信息,并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组织、指使他人在信息网络上散布,以起哄闹事方式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也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如果以在信息网络上发布、删除等方式处理网络信息为由,威胁、要挟他人,并索取公私财物,并且数额较大,或者多次实施上述行为,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的规定,以敲诈勒索罪定罪处罚。
如果违反国家规定,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扰乱市场秩序,并具有以下情形之一,属于“情节严重”的非法经营行为,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四)项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如果实施上述行为的数额达到前款规定数额的五倍以上,应当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
如果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并为其提供资金、场所、技术支持等帮助,应当以共同犯罪论处。
如果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犯罪,同时又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等犯罪,应当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本解释所称信息网络包括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等以计算机、电视机、固定电话机、移动电话机等电子设备为终端的网络,以及向公众开放的局域网络。
关于诽谤罪的司法解释及相关规定。解释指出,在出版物中公然侮辱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者将依法定罪处罚。被害人通过网络实施行为并提起诉讼时,如证据困难,法院可要求公安机关协助。
刑法修正案(八)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和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进行了修改
刑法修正案(八)中关于无期徒刑减刑期限、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以及假释条件的修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延长至不少于十三年;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也有明确规定,如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刑罚期限不能少于二十五年;假释条件相应修改,
我国法律对于打伤受重伤的人导致其死亡,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的规定。文章中提及了认定故意杀人罪时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包括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竞合、与暴力犯罪致人死亡的联系、安乐死的定性处罚问题以及自杀案件的定性处罚问题。
诈骗勒索罪的刑罚限度、立案标准以及财物的处置方式。诈骗勒索罪最高刑罚为有期徒刑十年以上或无期徒刑,不会被判处死刑。立案标准包括数额大小和各省制定具体数额标准。财物处置方面,明确权属的财物应归还被害人,无法确定归属的应上缴国库。使用诈骗财物的处置分为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