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的行为,应当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一)未经有关部门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二)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三)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
(四)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如果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根据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下列行为符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条件:
(一)不具有房产销售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房产销售为主要目的,以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二)以转让林权并代为管护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三)以代种植(养殖)、租种植(养殖)、联合种植(养殖)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四)不具有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为主要目的,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五)不具有发行股票、债券的真实内容,以虚假转让股权、发售虚构债券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六)不具有募集基金的真实内容,以假借境外基金、发售虚构基金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七)不具有销售保险的真实内容,以假冒保险公司、伪造保险单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八)以投资入股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九)以委托理财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十)利用民间“会”、“社”等组织非法吸收资金的;
(十一)其他非法吸收资金的行为。
根据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一)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
(二)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30人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150人以上的;
(三)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
(四)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如果具有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形,应当依法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
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数额,以行为人所吸收的资金全额计算。已归还的数额可以作为量刑情节酌情考虑。如果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主要用于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且能够及时清退所吸收资金,可以免予刑事处罚;情节显著轻微的,不作为犯罪处理。
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实施非法集资的行为,应当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
如果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具有以下情形之一,可以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一)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
(二)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
(三)携带集资款逃匿的;
(四)将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的;
(五)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返还资金的;
(六)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逃避返还资金的;
(七)拒不交代资金去向,逃避返还资金的;
(八)其他可以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
如果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行为只是非法集资行为的一部分,对该部分行为应当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如果非法集资共同犯罪中只有部分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其他行为人没有非法占有集资款的共同故意和行为,对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行为人应当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
根据刑法的规定,个人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巨大”;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
单位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在15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巨大”;数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
集资诈骗的数额以行为人实际骗取的数额计算,已归还的数额应予扣除。行为人为实施集资诈骗活动而支付的费用不予扣除。行为人为实施集资诈骗活动而支付的利息应当计入诈骗数额。
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行、以转让股权等方式变相发行股票或者公司、企业债券,或者向特定对象发行、变相发行股票或者公司、企业债券累计超过200人的,应当以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定罪处罚。
违反国家规定,未经依法核准擅自发行基金份额募集基金,情节严重的,应当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利用广告为非法集资活动相关的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以虚假广告罪定罪处罚:
(一)违法所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
(二)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
(三)二年内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的;
(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明知他人从事欺诈发行股票、债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擅自发行股票、债券,集资诈骗或者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等集资犯罪活动,为其提供广告等宣传的,应当以相关犯罪的共犯论处。
如果此前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解释不一致,以本解释为准。
诈骗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两者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所有权的行为,但存在明显差异。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犯罪对象是本单位财物;而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犯罪对象是他人的财物。此外,两者的犯罪行为和法律规定也有所不同。
关于诽谤罪的司法解释及相关规定。解释指出,在出版物中公然侮辱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者将依法定罪处罚。被害人通过网络实施行为并提起诉讼时,如证据困难,法院可要求公安机关协助。
刑法修正案(八)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和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进行了修改
刑法修正案(八)中关于无期徒刑减刑期限、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以及假释条件的修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延长至不少于十三年;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也有明确规定,如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刑罚期限不能少于二十五年;假释条件相应修改,
我国法律对于打伤受重伤的人导致其死亡,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的规定。文章中提及了认定故意杀人罪时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包括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竞合、与暴力犯罪致人死亡的联系、安乐死的定性处罚问题以及自杀案件的定性处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