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在确定职务犯罪案件的立案管辖权时,应遵循“不适用为常态、适用为例外”的原则。为了避免滥用自由裁量权,必须对指定管辖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进行明确限定。具体而言,应建立和完善立案管辖的级别管辖、地区管辖和专门管辖等制度,制定一般原则性的适用规则。只有在这些规则不适用的情况下,才能通过指定的方式确定管辖。
职务犯罪案件具有隐蔽性强、干扰阻力大等特点,侦破的时机往往非常关键。为了防止案件因时过境迁、证据流失等原因而流产,指定立案管辖应突出“以快制胜”的理念,简化报请和审批手续,减少指定的环节和层级,提高时效性。对于指定立案管辖的案件,应由上级检察机关直接指定给实际立案的下级检察机关受理,确保案件尽早进入刑事追诉程序,避免因重复指定而贻误战机或引发管辖权争议。
一般情况下,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由立案的检察机关负责。然而,近年来一些省、地两级检察机关采取大兵团作战的方式,将本单位立案的案件交由从辖区抽调的基层院检察干警侦查,导致“立而不侦”的问题。尽管大兵团作战在充分利用优势人力资源、突破职务犯罪大要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新刑事诉讼法规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背景下,抽调的办案人员的合法性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为了确保证据的合法性和后续诉讼进程的顺利进行,对于指定立案管辖的职务犯罪案件,应坚持立案单位自行侦查的原则,抽调办案人员应从本单位具有法律职务的检察人员中调配。
行政案件的指定管辖及其条件。指定管辖发生在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对行政处罚管辖问题存在纠纷或者因特殊情况无法行使管辖权时,由上级机关确定由谁管辖。管辖争议源于行政机关职责不清,社会生活、公共事务的管理交叉,权责不明确。在行政处罚实践中,因法律、法规规定存在
被告人对上级指定管辖的案件能否提出异议的问题。新疆某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起诉十四师水利建管处后,又提出管辖权异议,但被法院裁定驳回。文章详细阐述了管辖权异议和指定管辖的概念及相关规定,并分析了本案是否构成管辖权异议申请或指定管辖申请。最后,文章强调了
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选择问题。在涉及多个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时,原告可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选择其中一个提起诉讼。同时,最先收到诉状的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在特定情况下,受诉人民法院可一并管辖多个行政行为。当共同管辖发生争议时,可进行协商或指定管辖。确保行政诉
民事诉讼中管辖权移送案件的程序。当法院发现受理案件不属于其管辖范围时,需按法定程序移送给有管辖权的法院。移送流程包括发现、移送、受理、判断管辖权、上级法院指定管辖等步骤。确保案件被移送到有管辖权的法院审理,以维护司法公正和权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