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定管辖是指在管辖权不明确或有管辖权的法院不适宜行使管辖权时,由上级人民法院以指定的方式确定案件的管辖。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7条的规定,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审判管辖不明的案件,也可以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将案件移送其他人民法院审判。指定管辖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当刑事案件发生在两个人民法院管辖范围的交界处,而两个人民法院管辖范围的行政区划没有明确的界限,导致犯罪地点无法确定时,就会出现争议或推诿管辖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争议各方应在审限内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争议的人民法院应逐级报请共同的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在实践中,有时会出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不适宜行使审判权的情况,包括本院院长需要回避的案件,以及因案件在该人民法院审判受到严重干扰而无法有效行使审判权等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应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第19条的规定,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时,应将指定管辖决定书分别送达被指定的人民法院和其他相关的人民法院。原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在收到上级人民法院指定其他人民法院管辖决定书后,不再行使管辖权。对于公诉案件,应书面通知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并将全部案卷材料退回,同时书面通知当事人;对于自诉案件,应将全部案卷材料移送被指定管辖的人民法院,并书面通知当事人。
中级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的管辖范围,包括重大涉外案件、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特殊案件,如海事、海商案件和其他专利纠纷案件。对于不同种类的案件,中级人民法院的管辖权依据不同,包括案情复杂性、涉及范围、诉讼标的金额等因素。
管辖权转移的基本概念和条件,包括制度定义、四个条件以及三种情况。该制度主要针对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转移,明确了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法院审理或自行审理的情形。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取消了从上级法院转移到下级法院的规定,体现了行政诉讼管辖权转移的特殊性
解决管辖不明确的刑事案件的方式,包括协商确定管辖、最初受理的人民检察院管辖、上级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以及与人民法院和公安机关的协商一致等。同时,文章还涉及了刑事案件当事人、被害人、公诉人和自诉人等诉讼参与人对管辖权提出异议的权利。
特殊情况下人民法院管辖权的行使和争议解决方式。当无法行使管辖权时,上级法院会指定另一法院行使;如发生管辖权争议则双方应协商解决,无果则向上级法院报告并由其指定。上级法院有权审理下级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或根据需要将案件交由下级法院审理并需报请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