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规定,对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其解决的途径是外交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一条 【外交代表刑事管辖豁免】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本条是关于对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如何处理的规定。
本条规定的“外交特权和豁免权”,是指一个国家为了保证和便利驻在本国的外交代表、外交代表机关以及外交人员执行职务,而给予他们的一种特殊权利和待遇。这种特殊权利和待遇是各国之间按照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根据国际惯例和国际公约、协议,相互给予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国际公约的精神,于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
这种特殊权利和豁免权包括:人身不可侵犯,办公处、住处和文书档案不可侵犯,免纳关税,不受驻在国的司法管辖,等等。享有这种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主要是指:
1.外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
2.外国驻本国的外交代表、大使、公使、代办和同级别的人、具有外交官衔的使馆工作人员(一、二、三等秘书,随员,陆海空武官,商务、文化、新闻参赞或专员)以及他们的家属(配偶、未成年子女)等。
3.执行职务的外交使差。
4.根据我国同其他国家订立的条约、协定享受若干特权和豁免权的商务代表。
5.经我国外交部核定享受若干特权和豁免的下列人员:(1)途经或临时留在我国境内的各国驻第三国的外交官;(2)各国派来中国参加会议的代表;(3)各国政府来中国的高级官员;(4)按照联合国宪章规定和国际公约享受特权和豁免的其他人员。
6.总领事、领事、副领事、领事代理人、名誉领事和其他领馆人员。上述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触犯我国刑法的行为,并非不构成犯罪,而是犯了罪不交付我国法院审判,他们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一般有下列几种方式:(1)要求派遣国召回;(2)建议派遣国依法处理;(3)对罪行严重的,由我国政府宣布其为“不受欢迎的人”,限期出境。这是国际上保证国与国之间正常交往通行的做法和必需的条件保障。
自诉案件审理的期限以及相关规定。对于被羁押被告人,审理期限在受理后两个月内宣判,最长时间不超过三个月;未被羁押的被告人则在六个月内宣判。对于公诉案件,审理期限同样为两个月内宣判,但特定情况下可延长。此外,文章还涉及管辖变更和补充侦查案件的审理期限计算
刑事案件的定义及其相关要素与特点。刑事案件涉及侵犯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经国家立案侦查、审判并施以刑事制裁。其构成要素包括时间、空间、相关人、行为和物品要素。案件特点表现为直接侵害形态、存在犯罪现场、因果联系复杂多样以及具有阶段性与突发性。此外,刑事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船舶或航空器内犯罪以及外国人犯罪的追究。领域包括领陆、领水和领空,即我国国境以内的全部区域。对于外国人犯罪,应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本法规定,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则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中国针对外国人犯罪的法律根据,以及外国人在中国犯罪的具体情况。对于在中国领域内犯罪的外国人,按照中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对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则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明确了哪些外国人属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