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人员和某些外国组织、国际组织的代表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是一项国际法规则,其中包括人身不可侵犯、寓所和财产不可侵犯、司法豁免以及免纳捐税和免征关税。在涉及外交人员的司法豁免权问题上,司法豁免权指的是在驻在国免受刑事、行政和民事管辖。根据我国法律和国际条约的规定,外交人员、某些外国组织和国际组织的代表享有司法豁免权是一项原则。然而,民事和行政的管辖豁免与刑事的管辖豁免并不完全相同。刑事管辖豁免是完全的,而民事和行政的管辖豁免是受限制的。
根据我国的外交特权和豁免条例,我国可以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对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的外国人、外国组织或者国际组织行使民事管辖权:
1.享有司法豁免权的人的所属国的主管机关明确宣布放弃司法豁免权。外交代表的管辖豁免可以由派遣国政府明确表示放弃。如果外交代表的派遣国明确表示放弃外交代表的豁免权,那么驻在国可以对其行使司法管辖权。
2.享有司法豁免权的人因私事与对方发生纠纷。所谓私事包括外交代表以私人身份进行的遗产继承的诉讼和外交代表违反在中国境内为私人利益从事任何职业或者商业活动的规定,在中国境内从事公务范围以外的职业或商业活动的诉讼。
3.外交代表本人向驻在国法院提起诉讼而引起反诉。如果外交代表主动提起诉讼,对于与主诉直接有关的反诉,外交代表就不得援用管辖豁免。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除非法律另有规定。以下情况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3.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特殊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诉讼费用由败诉方负担,除非胜诉方自愿承担。在部分胜诉和部分败诉的情况下,法院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决定各方负担的诉讼费用数额。对于共同诉讼当事人败诉的情况,法院根据其对诉讼标的的利害关系,决定各方负担的诉讼费用数额。
如果异议人对不予受理或者驳回申请裁定不服,可以在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上一级人民法院审查后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撤销原裁定,指令执行法院立案或者对执行异议进行审查。
如果执行法院收到执行异议后三日内既不立案又不作出不予受理裁定,或者受理后无正当理由超过法定期限不作出异议裁定,异议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异议。上一级人民法院审查后认为理由成立的,应当指令执行法院在三日内立案或者在十五日内作出异议裁定。
对于被指定执行、提级执行、委托执行的执行案件,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对原执行法院的执行行为提出异议时,由负责该案件执行的人民法院审查处理。如果被指定或委托的人民法院是原执行法院的下级人民法院,仍由原执行法院审查处理。如果案外人对原执行法院的执行标的提出异议,参照前款规定处理。
外国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追究问题。我国刑法规定了属地管辖、保护管辖、普遍管辖等原则,对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或领域外犯罪的情况进行了详细阐述。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我国加入的相关国际公约以及国内立法涉及的问题。对于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的情况,即使经过外国审判,
条约的解释、终止和暂停施行相关问题。在条约解释方面,提到了根据通常含义和上下文、符合条约目的和宗旨、善意解释等一般规则,以及辅助规则如条约的准备工作和缔约情况作为补充资料、两种以上文字条约的解释等。在条约的终止和暂停施行方面,涉及了多种原因和后果,如
中国人权法制建设的重要使命和系统工程。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多个领域和层面。国际人权法在中国人权法制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宪法修正案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精神,加快人权法制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提升我国的人权保障水平,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联合国宪章建立的机构及其监督机制,包括大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人权委员会等机构的作用与职能。这些机构在保护人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大会的建议不具有法律拘束力,但具有重大影响。人权委员会是处理人权问题的主要政府间机构,建立了保护人权的机制和程序。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