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五条的规定,对于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人民检察院在对其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后,如果不再需要继续羁押,应当建议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相关机关应在十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六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如果发现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强制措施不当,应当及时撤销或变更。公安机关释放被逮捕的人或变更逮捕措施时,应当通知原批准的人民检察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九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对于被采取强制措施法定期限届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予以释放、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或依法变更强制措施。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辩护人对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采取的强制措施法定期限届满的情况,有权要求解除强制措施。
1、罪犯患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对于可能对社会造成危险或自伤自残的罪犯,不得保外就医。对于确实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罪犯,必须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出具证明文件,并按照法定程序审批。如果发现被保外就医的罪犯不符合保外就医条件,或严重违反保外就医规定的,应及时收监执行。
2、罪犯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的婴儿。哺乳期限按婴儿出生后1年计算。
3、罪犯生活不能自理,但暂予监外执行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
对于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罪犯,人民法院在判决时可以直接决定。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时,应制作《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内容包括罪犯的基本情况、判决确定的罪名和刑罚、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原因和依据等,并抄送人民检察院和罪犯居住地的公安机关。
在判决、裁定执行过程中,对于符合监外执行条件的罪犯,监狱应提出书面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监狱管理机关批准。对于在看守所、拘役所服刑的罪犯需要暂予监外执行的,应由看守所或拘役所提出书面意见,报上级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审查决定。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应将批准决定抄送人民检察院。
被刑事拘留羁押的人员在入所后需遵守的物品管理规定以及刑事拘留的程序。被拘留人员在入所时需按规定带入特定物品,如穿戴用品、卫生洗护用品等,并由看守所代为采购供应。同时,看守所应保证采购物品的安全,并适当控制带入监室的物品数量。刑事拘留程序包括公安机关和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五种刑事强制措施,指出在变更强制措施时存在的解除程序的复杂性和逻辑性问题。文章强调,对于取保候审和其他强制措施的变更,不应有特殊规定导致解除程序的差异。文章认为,当前的规定缺乏必要的法定条件和理论基础,应统一规定强制措施的变更方式
辩护律师在侦查期间的权利,包括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代理申诉、控告,申请变更强制措施等。辩护律师在案件审查起诉后有权阅卷,了解案件情况并提出意见。但在公安机关侦查阶段,辩护律师无权阅卷。这些权利有助于辩护律师更好地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支持。
刑事诉讼中的合法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相当性原则和变更性原则。介绍了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等强制措施的种类和适用情境。这些原则是刑事诉讼中确保公正和合法性的重要基础,而强制措施的合理运用则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关键。